黄河流域涉藏农牧区相对贫困人口生计转型动力、机理与实践
面临的资金瓶颈。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直接财政补贴等方式,为农牧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牧民向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等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型的生计活动转型。另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为农牧民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更优质的信贷服务,针对性推出面向农牧民的低利率贷款或无抵押贷款,特别是为希望添置新型农牧业器械设备、开展新型农牧业项目的农牧民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其次,加强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推广。第一,建立数字信息服务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市场行情、气象预警等信息,帮助农牧民高效做出生产决策,提升生产管理能力。第二,围绕区域需求与产业特色进行新技术成果试点,用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宣传推广,以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第三,加强同高校院所的合作,成立专家团队,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技术服务团队等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牧民能掌握并精准、高效地应用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和管理的最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最后,将资金与技术扶持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助力生计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培训与资金扶持间的匹配,在提供资金扶持的同时配套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及时更新生产技术。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可以结合农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项目。如设立“新农业技术+资金”专项项目,重点支持采用新技术的农业项目,推进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二)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降低农牧民生计转型风险
第一,建立基于气象、市场等多因素综合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农牧民提前做好应对冲击准备。第二,制定并定期更新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如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疫情等,明确各部门职责以及响应流程。第三,定期组织农牧民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农牧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第四,鼓励农牧民通过多样化经营分摊风险,降低单一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第五,推广农业保险,尤其是针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保险,降低农牧民面对突发事件的经济损失。
(三)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牧民生计转型条件
首先,扩大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积,提升运输效率。政府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铁路、公路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范围。尤其是针对通往农牧区的公路与乡村道路,加大建设与维护力度,便于农产品进出市场。同时设立区域性物流中心,提升产品集散能力,降低运输成本。
其次,完善能源运输网络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完善电网布局,积极推进电网改造工程,确保农牧区稳定的电力供给,支持农业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使用。适当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当地能源结构,降低能源使用中对生态的影响。
最后,加快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对农牧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提高农牧区互联网的覆盖率与网络速度,支撑智能农业发展,推进农业智能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1(6):19-30页。
[2]唐红林、陈佳、刘倩等:《生态治理下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转型路径、效应及机理》,载《地理研究》,2023(3):822-841页。
[3]周升强、赵凯:《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为例》,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6):88-96页。
[4]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8-147页。
[5]张芳芳、赵雪雁:《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载《生态学报》,2015(10):3157-3164页。
[6]张银银、马志雄、丁士军:《失地农户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载《农业技术经济》,2017(6):42-51页。
[7]杨文静、孙迎联:《我国反贫困治理与农户生计转型: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载《经济学家》,2022(5):97-106页。
[8]史俊宏:《生计转型背景下蒙古族生态移民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及困境分析》,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3):264-270页。
作者简介
柴剑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
杨小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助理,硕士研究生
王 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助理,硕士研究生
其次,加强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推广。第一,建立数字信息服务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市场行情、气象预警等信息,帮助农牧民高效做出生产决策,提升生产管理能力。第二,围绕区域需求与产业特色进行新技术成果试点,用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宣传推广,以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第三,加强同高校院所的合作,成立专家团队,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技术服务团队等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牧民能掌握并精准、高效地应用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和管理的最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最后,将资金与技术扶持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助力生计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培训与资金扶持间的匹配,在提供资金扶持的同时配套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及时更新生产技术。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可以结合农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项目。如设立“新农业技术+资金”专项项目,重点支持采用新技术的农业项目,推进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二)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降低农牧民生计转型风险
第一,建立基于气象、市场等多因素综合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农牧民提前做好应对冲击准备。第二,制定并定期更新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如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疫情等,明确各部门职责以及响应流程。第三,定期组织农牧民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农牧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第四,鼓励农牧民通过多样化经营分摊风险,降低单一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第五,推广农业保险,尤其是针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保险,降低农牧民面对突发事件的经济损失。
(三)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牧民生计转型条件
首先,扩大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积,提升运输效率。政府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铁路、公路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范围。尤其是针对通往农牧区的公路与乡村道路,加大建设与维护力度,便于农产品进出市场。同时设立区域性物流中心,提升产品集散能力,降低运输成本。
其次,完善能源运输网络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完善电网布局,积极推进电网改造工程,确保农牧区稳定的电力供给,支持农业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使用。适当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当地能源结构,降低能源使用中对生态的影响。
最后,加快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对农牧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提高农牧区互联网的覆盖率与网络速度,支撑智能农业发展,推进农业智能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1(6):19-30页。
[2]唐红林、陈佳、刘倩等:《生态治理下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转型路径、效应及机理》,载《地理研究》,2023(3):822-841页。
[3]周升强、赵凯:《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为例》,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6):88-96页。
[4]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8-147页。
[5]张芳芳、赵雪雁:《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载《生态学报》,2015(10):3157-3164页。
[6]张银银、马志雄、丁士军:《失地农户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载《农业技术经济》,2017(6):42-51页。
[7]杨文静、孙迎联:《我国反贫困治理与农户生计转型: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载《经济学家》,2022(5):97-106页。
[8]史俊宏:《生计转型背景下蒙古族生态移民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及困境分析》,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3):264-270页。
作者简介
柴剑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
杨小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助理,硕士研究生
王 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助理,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