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维度的草原牧区相对贫困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XMZ06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乌兰察布市作为祖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也存在着困难和挑战,需要着力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全国生态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着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且关系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乌兰察布市一直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深入分析乌兰察布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不断完善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力量,也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乌兰察布草原作为内蒙古六大草原之一,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处呼包鄂乌两小时公路交通圈,地理位置独特,担负着内蒙古中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任。乌兰察布市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始终将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1]
面对草场退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地产草量下降的严峻形势,乌兰察布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格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组织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域和湿地保护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市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退化、沙化及盐渍化趋势得到有效缓解,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草原补奖政策效果明显
乌兰察布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是对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生态保护具有根本意义的惠民政策。政策实施以来,草原生态恢复成效明显,草原补奖项目区植被盖度、草群高度、牧草产量明显增加。植被盖度稳定在30%以上,植被产量稳定在35公斤/亩以上,最高年份达到54公斤/亩以上,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草原补奖项目区牲畜数量明显减少,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农牧民收入显著增长,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牧区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建设成绩显著
自2000年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乌兰察布市风蚀沙化程度明显减缓,沙尘暴强度减弱、次数减少,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草原建设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畜牧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显著提高,为禁牧后舍饲畜牧业打下坚实基础。[2]
(三)草原生态总体有所改善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围绕草原保护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力度,草原资源呈现“面上总体恶化趋势有所缓解,点上(项目区)经过治理明显好转”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不断治理、保护修复和建设,局部区域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草原生态水平。
(四)草原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保护草原生态逐渐成为近几年的焦点问题。乌兰察布市草原面积占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乌兰察布市作为祖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也存在着困难和挑战,需要着力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全国生态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着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且关系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乌兰察布市一直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深入分析乌兰察布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不断完善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力量,也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乌兰察布草原作为内蒙古六大草原之一,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处呼包鄂乌两小时公路交通圈,地理位置独特,担负着内蒙古中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任。乌兰察布市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始终将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1]
面对草场退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地产草量下降的严峻形势,乌兰察布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格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组织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域和湿地保护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市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退化、沙化及盐渍化趋势得到有效缓解,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草原补奖政策效果明显
乌兰察布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是对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生态保护具有根本意义的惠民政策。政策实施以来,草原生态恢复成效明显,草原补奖项目区植被盖度、草群高度、牧草产量明显增加。植被盖度稳定在30%以上,植被产量稳定在35公斤/亩以上,最高年份达到54公斤/亩以上,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草原补奖项目区牲畜数量明显减少,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农牧民收入显著增长,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牧区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建设成绩显著
自2000年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乌兰察布市风蚀沙化程度明显减缓,沙尘暴强度减弱、次数减少,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草原建设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畜牧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显著提高,为禁牧后舍饲畜牧业打下坚实基础。[2]
(三)草原生态总体有所改善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围绕草原保护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力度,草原资源呈现“面上总体恶化趋势有所缓解,点上(项目区)经过治理明显好转”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不断治理、保护修复和建设,局部区域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草原生态水平。
(四)草原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保护草原生态逐渐成为近几年的焦点问题。乌兰察布市草原面积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