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7版
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
    乌兰察布市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始终将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市国土面积的64.25%,草原退化、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较为严重。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草原在畜牧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旅游服务、生态屏障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并被社会各界人士和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广大农牧民所认同。[3]随着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逐步提高。
  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察布市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局部地区继续恶化情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草原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一)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依然严峻
  乌兰察布市草原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草原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草原“三化”总面积4512.59万亩,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88.37%。其中,重度“三化”面积255.2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是当前急需进行治理和保护的草场;还有3946.94万亩草场(轻度和中度退化)亟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由于过去工矿企业的无序开采、农牧民的无序开垦,部分草原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且尚未得到完全修复。近年来,尽管乌兰察布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但因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依然严峻,急需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促进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4]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巩固压力较大
  当前,乌兰察布市在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究其原因,是由于工程目标即项目区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与畜牧业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以草原为载体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可利用草原空间的逐渐缩小,农牧民难以发展自有养殖基地,对现代畜牧业深入发展形成限制。[5]例如,草原补奖项目区由于禁止放牧,当地的草原植被恢复较为迅速,生态效益日趋显现,但经济效益不显著。草畜平衡区限制家畜数量,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随着牛羊肉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经营畜牧业的收入远高于草畜平衡补助收入,因此,农牧民纷纷选择继续经营畜牧业,使得草畜平衡区面临牲畜数量反弹的压力。
  (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存在缺口
  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投放严重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乌兰察布市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难题。近年来,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持续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较大,投资总量仍然不足,难以适应草原保护建设的需要。[6]自2019年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以来,乌兰察布市草原生态修复规模仅为32.4万亩,占退化草原面积的0.7%。当前,乌兰察布市还有近80%的草场亟待保护和治理,这些地区地理条件较差,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对草原的投入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草原保护建设的需要。
  (四)草原后续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乌兰察布市在草原产业发展中尽管涌现出了一批较为优秀的龙头企业,比如四子王旗隆源饲草料有限公司、丰镇市隆顺庄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但就整体而言,该市的草原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企业存在技术难题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同时,这些龙头企业对当地草产业发展的带动效果不太明显,且草产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林草业的多样化需求。[7]
  解决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乌兰察布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投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个方面,提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