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出海:中国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新路径
图3TikTok平台“科目三”有关视频评论语言分布
内容的深入观察,并结合词频共现网络图(图2)分析,总结出TikTok“科目三”短视频模因的内容创作具有以下特征。
1、内容维度上:遵循原版视频,核心要素还原度高
TikTok用户对“科目三”模因内容创作与原版模因视频保持较高一致性,着重突出对舞蹈动作和背景音乐这两大核心要素的模仿复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自发在大街小巷跳起“科目三”,并配上“一笑江湖DJ版”的背景音乐,通过TikTok平台算法推荐的“病毒式传播”,相关短视频模因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吸引了大量用户对该模因关注。用户在上传有关视频内容时会打上“#科目三”“#一笑江湖”“fyp(foryou page)”等标签内容以提高视频曝光度和标签热度;同时,出于对原视频模因的尊重以及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一些用户也会打上“#中国”“#Chinese dance”等标签信息告知其他用户该短视频模因的信息来源。除了“科目三”舞蹈动作外,不少用户也着重关注模因的另一核心要素,即背景音乐“一笑江湖”,除了对其进行翻唱外,也有一些用户将其歌词翻译成不同语言版本,表达对中国诗词和唱腔的赞美。
2、形式维度上:解码形式多样,受用户框架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TikTok用户在对“科目三”有关视频进行标签描述时,采用了“#火影忍者”“#naruto(火影忍者英译)”“#ナルト(火影忍者日译)”等与“科目三”原本内容不相关的标签。研究者通过对有关用户的观察得知,部分用户认为“科目三”模因的舞蹈动作使人联想到知名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的忍者手势,这些用户凭借自身的视觉感知,将“科目三”解读为“火影忍者舞”,更有甚者直接身穿“火影忍者”的cosplay服饰跳起“科目三”,并获得了可观的点赞与关注。在这种解读形式下,使得一些TikTok用户对“科目三”模因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日本动漫IP《火影忍者》的关注上来。
3、立场结构上:意见领袖的效果显著,情感交际功能突出
从模因的“参与结构”看,网络意见领袖等网红IP的介入会带来更显著的关注度和带动作用。例如从词频共现网络图可知,不少TikTok用户在参与“科目三”模因创作中也会带上“#小杨哥”“#海底捞舞”等标签,原因在于网红账号“小杨哥”以及海底捞员工穿工作制服跳“科目三”的视频爆红,在传播前期有效提高模因曝光度和知名度,不少TikTok用户正是通过网红账号IP的介入了解到“科目三”的模因信息,进而加入到模仿队伍中。从对模因的“定调”看,词频共现网络图显示“喜欢”“丝滑”等正面描述词语被凸显,表明“科目三”积极活力的传播语调及传播风格。从模因的“传播功能”看,“科目三”模因的情感功能和交际功能被明显强化,模因模仿本身有助于拉近模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具有社交行为的特性和功能。来自不同国家的TikTok用户跳起同样的“科目三”舞蹈动作,从而使“客体性他人”变成“另一个自我”,有助于模仿者与被模仿者达到情感“共鸣”,促进共情的产生。[23]
(二)TikTok平台“科目三”模因的用户评论分析
1、用户评论来源分析
研究者在Python爬取的24966条评论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的语言进行识别并分类,去除评论数少于10的语言,最终共得到21种语言数据(见图3)。其中英文评论占比最高,达到评论总数的25%,随后分别是中文、越南语、日语、韩语、泰语等语言的评论。在用户评论语言中,来自东亚文化背景的最多,占比达到54.1%,其次分别是欧美文化背景(包含拉美)和东南亚文化背景,占比分别达到29.2%和16.4%,来自阿拉伯文化背景的评论最少,占比不足0.3%。
通过对用户评论语言的分析可知,我国网络模因借助国际主流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辐射范围较广。英语作为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短视频模因的跨文化传播中,英语仍然是用户进行内容创作以及交流互动的主要沟通工具。“科目三”作为源自中国的网络模因,在跨文化传播中更易吸引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用户的评论关注,并引发他们的模仿创作行为,这也体现出文化亲近性在模因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影响。来自欧美以及拉丁美洲的评论表明,我国网络模因的跨文化传播仍具有较大的传播潜力和发展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内容的深入观察,并结合词频共现网络图(图2)分析,总结出TikTok“科目三”短视频模因的内容创作具有以下特征。
1、内容维度上:遵循原版视频,核心要素还原度高
TikTok用户对“科目三”模因内容创作与原版模因视频保持较高一致性,着重突出对舞蹈动作和背景音乐这两大核心要素的模仿复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自发在大街小巷跳起“科目三”,并配上“一笑江湖DJ版”的背景音乐,通过TikTok平台算法推荐的“病毒式传播”,相关短视频模因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吸引了大量用户对该模因关注。用户在上传有关视频内容时会打上“#科目三”“#一笑江湖”“fyp(foryou page)”等标签内容以提高视频曝光度和标签热度;同时,出于对原视频模因的尊重以及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一些用户也会打上“#中国”“#Chinese dance”等标签信息告知其他用户该短视频模因的信息来源。除了“科目三”舞蹈动作外,不少用户也着重关注模因的另一核心要素,即背景音乐“一笑江湖”,除了对其进行翻唱外,也有一些用户将其歌词翻译成不同语言版本,表达对中国诗词和唱腔的赞美。
2、形式维度上:解码形式多样,受用户框架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TikTok用户在对“科目三”有关视频进行标签描述时,采用了“#火影忍者”“#naruto(火影忍者英译)”“#ナルト(火影忍者日译)”等与“科目三”原本内容不相关的标签。研究者通过对有关用户的观察得知,部分用户认为“科目三”模因的舞蹈动作使人联想到知名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的忍者手势,这些用户凭借自身的视觉感知,将“科目三”解读为“火影忍者舞”,更有甚者直接身穿“火影忍者”的cosplay服饰跳起“科目三”,并获得了可观的点赞与关注。在这种解读形式下,使得一些TikTok用户对“科目三”模因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日本动漫IP《火影忍者》的关注上来。
3、立场结构上:意见领袖的效果显著,情感交际功能突出
从模因的“参与结构”看,网络意见领袖等网红IP的介入会带来更显著的关注度和带动作用。例如从词频共现网络图可知,不少TikTok用户在参与“科目三”模因创作中也会带上“#小杨哥”“#海底捞舞”等标签,原因在于网红账号“小杨哥”以及海底捞员工穿工作制服跳“科目三”的视频爆红,在传播前期有效提高模因曝光度和知名度,不少TikTok用户正是通过网红账号IP的介入了解到“科目三”的模因信息,进而加入到模仿队伍中。从对模因的“定调”看,词频共现网络图显示“喜欢”“丝滑”等正面描述词语被凸显,表明“科目三”积极活力的传播语调及传播风格。从模因的“传播功能”看,“科目三”模因的情感功能和交际功能被明显强化,模因模仿本身有助于拉近模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具有社交行为的特性和功能。来自不同国家的TikTok用户跳起同样的“科目三”舞蹈动作,从而使“客体性他人”变成“另一个自我”,有助于模仿者与被模仿者达到情感“共鸣”,促进共情的产生。[23]
(二)TikTok平台“科目三”模因的用户评论分析
1、用户评论来源分析
研究者在Python爬取的24966条评论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的语言进行识别并分类,去除评论数少于10的语言,最终共得到21种语言数据(见图3)。其中英文评论占比最高,达到评论总数的25%,随后分别是中文、越南语、日语、韩语、泰语等语言的评论。在用户评论语言中,来自东亚文化背景的最多,占比达到54.1%,其次分别是欧美文化背景(包含拉美)和东南亚文化背景,占比分别达到29.2%和16.4%,来自阿拉伯文化背景的评论最少,占比不足0.3%。
通过对用户评论语言的分析可知,我国网络模因借助国际主流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辐射范围较广。英语作为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短视频模因的跨文化传播中,英语仍然是用户进行内容创作以及交流互动的主要沟通工具。“科目三”作为源自中国的网络模因,在跨文化传播中更易吸引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用户的评论关注,并引发他们的模仿创作行为,这也体现出文化亲近性在模因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影响。来自欧美以及拉丁美洲的评论表明,我国网络模因的跨文化传播仍具有较大的传播潜力和发展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