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2版
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聚,增强各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根基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从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根基。
  首先,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各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区域基础。[3]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创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西部地区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迫切需求。近年来,西部地区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主要围绕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集群等重点任务展开。例如,云南省提出了建设“绿电+先进制造业”、硅光伏产业、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重庆市则提出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多个现代化产业集群。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低的要素成本,这为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西部地区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创新资源不足。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匮乏,这限制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发投入不足,西部的经费投入强度较低,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限制了科研活动的规模和质量,进而影响创新成果的产出。其次,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产业优势。最后,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和创新环境有待加强,且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许多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第二,人才资源短缺。西部地区面临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缺乏,这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制约。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倾向于前往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这在高校中尤为突出。其次,教育资源不均衡,特别是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导致教育质量总体偏低,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留存。最后,创新平台和科研条件有限,西部地区在高水平研究平台和科研项目的建设上存在不足,限制了高端人才的引进和长期留存。
  第三,产业基础薄弱。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产业结构缺乏多元化,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其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限制了一些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的产业的发展。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有限也是制约因素,由于人口密度较低,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小,消费能力有限,影响了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
  第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多重压力,主要体现在生态脆弱性突出,如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恢复难度大且成本高。其次,水资源短缺普遍存在,这不仅对生态保护构成压力,也限制了产业发展。土地退化问题严重,表现为水土流失、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导致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受损,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对西部地区的冰川、冻土和水资源产生影响,增加了生态保护的不确定性。人类活动干扰明显,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过度放牧、非法采矿等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一大挑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答。
  第一,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从而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