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1版
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熊 霓
  西部地区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如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当下面临的问题。对此,本着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则,从西部地区现有短板入手,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分析新质生产力与西部发展如何相互促进与影响。立足于当下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发展方式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①在生产力趋向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今天,因地制宜的推动西部发展、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发展的前进方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策支持、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它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因素,制定和实施符合当地特点的生产力发展计划,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地要坚[2]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这意味着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其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可以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更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流动,从而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形成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体系。
  (二)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形成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体系。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其次,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存在差异。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