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1版
文脉传承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李忠奇
    贵港市水流沟历史文化街区

  从文脉传承视角出发,以贵港市水流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系统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贵港市水流沟历史文化街区在文旅融合、特色凸显、社会参与度及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保持历史原真性、推动文旅融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及政策引导与激励等对策建议,旨在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保护与利用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城市历史文脉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城市有着许多的历史记忆,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老街区以及历史建筑等,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1]
  城市历史文脉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解析
  (一)“文脉”一词的历史渊源
  “文”“脉”二字在我国古代各有其意涵。如在《说文解字》中,对“文”字的定义是:“错画也,象[ 2 ]交文。” 这里的“错画”指的是交错的线条或图案,“象交文”则是指它象征着交错的纹理或花纹。这个定义将“文”字描述为一个象形字,其本义是指花纹或纹理。《说文解字》中,对于“脉”字的定义是:“血理分衺行体者。”[3]这里的“血理”指血液流通的路径,“分衺”多指代血液在身体中的分布状态。整体来看,这个定义描述的是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存在状态,即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它们在身体中分布并承载着血液的流动,“后则引申为像血管连贯分布而成的系统”。[4]而“文脉”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宋代,南宋大臣家铉翁在《题中州诗集后》中写道:“故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况于在中州者乎?”[5]这里将“文脉”与“道统”并提,用来指代文化传统。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引入,一些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理论开始影响中国的学术界。在这些理论中,文本的内在联系和上下文的重要性被广泛讨论,这为“文脉”概念的现代理解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文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章的线索或脉络,后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文脉”一词也被用于其他领域,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用以强调空间与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
  (二)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历史文脉指的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文化特征和价值的总和。它包括了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