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9版
文化自信视域下闽西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
  (二)传播红色文化,满足群众精神生活
  红色文化铭记着我党由弱到强的成长历史,记载着我国从衰到兴的发展历程。“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4]红色文化素材可通过多元化形式再现往昔历史事件和红色场景,有利于提升个体心灵体验,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闽西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史料征集、党性教育和资政育人方面具有充足的资源禀赋。随着红色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传媒不仅可以重塑价值理念的传达方式,也为民众日益提升的文化生活追求注入新内容,如微视频、微党课等,近期播出的《红旗越过汀江》《一代伟人与一口古井》等微党课与《新泉十日》等微视频,再现了闽西大地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这些新颖的文艺作品极大地增加了公众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扩展了他们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识别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革命情怀,引发广大民众对更高级别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向往。红色文创产业的兴盛,在满足大众心灵需求的同时,也推动文化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有力迎合了民众对于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渴望。
  (三)继承革命传统,培养公民爱国情感
  红色文化蕴含革命历程、革命精神与光荣传统,承载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生活幸福的时代诉求,积淀了社会主义文化底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支撑。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文化立场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闽西各县都是当年的中央苏区,涌现出了一百多位客家籍开国将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英勇献身的先烈数不胜数。优良革命传统对培养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方面具有凝心聚力作用,在战争时期孕育了刘亚楼、杨成武、张鼎丞、邓子恢等杰出人物,它作为传承革命精神、增强公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更应得到弘扬。近年来伴随着外部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红色文化产业的兴起日益彰显了它在激发民族感情共鸣方面的特殊力量。如近年CCTV热播的《绝命后卫师》《红色摇篮》等影视作品,不仅促进了我国影视产业的进步,也使得观众通过这种文化教育更加深入地了解党史国史,进一步点燃了民众对党对祖国的深厚热情,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于爱国情感的普遍共鸣。
  (四)凝聚地方特色,辐射周边关联产业
  红色文化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不可复制性显得尤为珍贵,它还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的历史遗产,此特点深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演进的影响,在表现形式上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面貌。闽西诸县注重红色资源在文旅融合及思政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取长补短,统筹规划,在红色旅游、研学培训、红色文创等方面已初见成效。集约式发展对孕育红色文化产业为核心引擎的新型产业体系具有引领作用:一方面,红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式转变。另一方面,科技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如长汀县中复村以松毛岭战役为背景,采用EPC模式,建设含传统文化研学中心、游客集散中心、革命传统教育综合体等内容的长征国家公园项目,不但活化了地方红色资源,还带动周边关联产业发展,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进程。
  闽西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分析
  (一)创新思维与科技运用滞后,产业融合不深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变革与挑战的多元化时代,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是把握未来趋势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介质。虽然红色文化产业在科技应用方面有一定进步,但是由于转化应用慢及产业融合难等问题,制约着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过程中,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游客来闽西旅游观光,但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产品研发、工艺改良等方面进展缓慢,互动性、体验性产品少,导致红色文化在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中,难以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影响了红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效益提升,因而传统简单的拍照留念旅游形式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资源开发同质化,品牌效应不显
  虽然闽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效率尚不理想,暴露出产业发展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闽西红色景区内革命活动遗址、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多以静态展览陈列为主,配以文字或图片说明,只是简单地表现红色历史事件或人物,数字化运用如红色动漫等较少,即使有,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字化复刻,没有转变为动态的、交互的“穿越”,缺乏有表现力和震撼力的表现载体;红色景区还未能将红色文化与原生态自然风光、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景区内的文创产品只是一些“泛红色”文创产品,未能基于闽西红色景区文化、历史故事等红色元素进行创新,将闽西特有的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未能深刻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无法充分展示闽西红色资源的内在精神意义,导致生产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