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1版
文化自信视域下闽西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
技术普及应用,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5G、AR、VR、区块链等高新技术,通过增强文创作品的科技含量来迎合大众个性化与多元化体验的渴望。例如通过运用跨领域概念、5G、VR等对红色文化创意作品进行“再创作”,打造出更具震撼力和独创性的文化创意产品,让红色遗存在当代视觉艺术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是搭建数字化电商服务平台,营建好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促使企业转变营销模式并更新服务理念,保持线上线下即时互动,以简单、快捷的服务提升游客对闽西的满意度。
  三是运用数字技术为传承红色文化打开新的传播途径,通过现代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与宣传渠道。如红色老故事的新讲法,结合VR、AR、AI技术及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现代媒介加以创新,营造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空间。同时,依托党史党建部门和高校组建科研机构,深入挖掘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史料资源和题材,构建闽西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中心。
  (四)推进人力资源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进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缓解结构性短缺是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红色文化产业队伍应充分结合地域文化、自然资源及民情风俗等因素,重点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独特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
  一是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利用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多元模式,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应加强数字技术和红色文化课程设置,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供给体系。
  二是建立并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聘请一批高素质人才做产业先锋,推广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设定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
  三是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并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数字化专业培训、讲座等活动,对讲解员、导游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相关人员对革命历史和当地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全面增强其对高新设备的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包含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算力、数据等要素的新质生产力重构。红色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公益性注定了政府部门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角色,所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最主要的要素支撑,积极引进科技装备和高新技术运用是其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各级部门应齐心协力,加大对红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设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支持,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及社会资金加大对红色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高增值性和低能耗性特征已使其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质生产力要素支撑下提升红色文化产业辐射深度,不仅可以实现区域产业重组,还可以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积蓄精神力量、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培养爱国情感和辐射产业发展四个方面挖掘了红色文化产业的时代价值,并分析了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构建低碳环保的内驱型产业格局提供思路。后续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属性,积极运用科技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激发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引领新时代产业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余云珠、Achaya Bannasilp:《泰国“OTOP”运动及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启示》,《嘉应学院学报》,2021(1):48-54页。
  [3]高营光、刘必然、傅晓君:《拥山向海 逐梦红土地——龙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综述》,《福建党史月刊》,2019(3):17-21页。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11-17(01)。
  [5]雒树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光明日报》,2020-12-14(06)。
  [6]裴英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梧州学院学报》,2021(5):1-8页。
  作者简介
  钟国文 中共武平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