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2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
——以山西徐沟背铁棍文化为例 来姝男 刘林凤
    盛装打扮的背铁棍小表演者

◎山西省教育厅思政专项“充分利用百年党史资源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zsszsx041)
  徐沟背铁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山西文化特色。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背铁棍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传承人老化断代,传播方式单一,生存空间压缩的困境。探究徐沟背铁棍的文化渊源,分析文化传承的困境,提出创新传承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徐沟背铁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1]背铁棍作为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更蕴藏着山西这片土地丰富的文化内涵。背铁棍是发源于山西太原徐沟镇的一种民俗活动,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有“无言戏剧”“空中芭蕾”“凌空舞蹈”等美称。
  山西徐沟背铁棍文化渊源
  在山西一直流传着“南庄的灯、太谷的火、徐沟的背棍爱煞人”的俗语,徐沟的背铁棍远近闻名,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灿烂的瑰宝。背铁棍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它结合了戏曲、美术、体育、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背铁棍分为背棍艺术和铁棍艺术,背棍与铁棍的表演者分为抬棍的老艺人和表演的小演员。背棍一般是在一个男子的背后竖起一根铁的棍子,棍子上面站着表演的小演员,背铁棍的男子随着音乐的旋律舞动步伐,站在铁棍上的小演员随男子步伐变换飘舞;和背棍齐名的铁棍是在宽五寸、高七八寸的高台上竖起两到三个铁桩,每个铁棍下打造脚踩的铁耳,在铁桩齐腰的地方打制一个铁的腰卡与铁耳形成一个台面,使小演员可以站在上面进行表演。铁棍一般由八人抬起,前后各四人,八人需要同时发力,将杆置于同一侧肩膀,前面四人步子小,后面四人步子大,上身保持稳定,下身用力,演员随音乐和抬阁人的步伐变换,自然地晃动身体进行表演。
  徐沟背铁棍最开始并不是以民俗活动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种娱神的形式被大家熟知。相传在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徐沟旱情严重,不少庄稼都被晒死,老百姓都心急如焚,于是自发去太谷县龙王庙祈福求雨,并许愿得雨后谢神三日。在祈愿几天后,徐沟果然天降甘露,老百姓们喜出望外,为了感谢龙王恩赐,老百姓们将龙王的泥身塑像放置高桌之上,并放置一对童男童女侍奉左右,抬着游街庆贺,后来再遇到大旱,人们就抬神祈雨,将其称为“抬阁”。随着时间推移,老百姓们又将形式简单的“抬阁”形式改为“凤凰拉扯龙打伞”的神阁,把侍奉龙王的童男女变为真人,并由赤脚大汉扛在肩上巅摆游街过市,以此表示对神明的敬畏,这一表演形式又称之为“走阁”。“抬阁”和“走阁”就是徐沟背棍和铁棍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