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5版
壮族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
黄昭彦
    壮族山歌表演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对非遗扶贫产业化支持的实践模式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DJA200312)
  壮族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壮族传统音乐在民族交流交融中的传承演进、对民族团结进步发挥的作用及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壮族传统音乐创新发展的教育和传播路径建设,并从政策层面、文化生态环境分析了长效保障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等系列法律、意见和行业标准的颁行,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壮族传统音乐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壮族传统音乐在民族交流交融中的传承演进
  早期,壮族传统音乐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随着多民族的交流交融和现代社会发展,壮族传统音乐在保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和表演形式下,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特点。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丰富了壮族传统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一)壮族山歌的演进
  壮族山歌是壮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如汉族民歌、侗族大歌等),形成了多种风格迥异的山歌类型。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通过挖掘整理传统曲目、创作新作品、举办山歌比赛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族山歌,同时也推动了壮族传统音乐的赓续发展。
  (二)壮族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满足年轻人对多元音乐的体验需求,一些文艺工作者通过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和表演形式,将壮族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韵味融入到现代音乐中,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保留民族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壮族大歌》《山歌牵出月亮来》《新编壮乡美》等。这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