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6版
壮族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
不仅让壮族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感受。
  (三)壮族传统音乐文化平台的交融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壮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通过对唱山歌、展示才艺等方式庆祝节日。节日期间,不同地区的壮族人民及其他民族的朋友也会加入到歌圩中来,共同分享音乐的快乐和文化的魅力。这种跨地区的文化交流交融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也为壮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始创于1993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启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的新篇章。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不仅激发了南宁本土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打造了一批广西壮族民歌的继承人,也吸引了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参与,推动了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壮族传统音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壮族传统音乐对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作用
  壮族传统音乐在民族交流交融进程中,不仅能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融共通。其产出的音乐作品和表演形式既能成为中华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民族团结的助推器
  音乐是无国界的交流语,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增进思想和心灵的交融。壮族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其他民族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壮族文化,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团结与和谐。
  (二)助力壮族文化传承发展
  壮族传统音乐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壮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通过壮族传统音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表现,可以唤起更多人对壮族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推动其保护和传承,让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增强文化自信
  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精髓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壮族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共同欣赏、演奏、创新壮族传统音乐,不同民族的人民可以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的文化归属感,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壮族传统音乐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壮族传统音乐省级以上44项,非遗传承人58人,且多为中老年,传承地均为边远农村。随着就学就工人口转移,部分音乐形式、内容落后,调式简单,发展较为缓慢等,有逐渐退出民族生活隐患。由于壮族传统音乐生成环境、传承人以及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其内容和特点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然而,正是这些差异和多样性,使得在推动壮族传统音乐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理解的困境
  壮族传统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语言特点,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将导致在跨民族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要克服这一制约因素,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对壮族传统音乐的了解和认同。
  (二)新旧传承的差距
  一方面,壮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相对保守,需要依靠老一辈艺术家的教授和传承,随着他们的年岁增长,传承面临困境。
  另一方面,如何在保持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这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传统音乐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同时鼓励艺术家在创新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三)教育和宣传的缺失
  一方面,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或高等教育院校,对于壮族传统音乐的普及和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壮族传统音乐的教育难以系统化、专业化,很多人对其了解仅限于有限的网上资料,难以深入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媒体对壮族传统音乐的报道和宣传相对较少,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这两个方面都导致壮族传统音乐在民族交流互融平台的影响力有限。
  (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不足
  一方面,尽管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重视,但针对壮族传统音乐的专项政策仍然较少。同时,现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影响着壮族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工作的有效推进。
  另一方面,壮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和创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