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与对策探析
◎2023年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主要形式与引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WSYJ100438)
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直接冲击着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通过梳理网络亚文化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等相关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分析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从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提出引导对策,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参与网络亚文化既可获得压力释放、归属感增强、自由表达等积极体验,又受到被动躺平、信任危机、娱乐至死等消极影响。相对于主流文化,网络亚文化直接冲击着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因此,从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方面切入,分析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亚文化特征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大学生是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和最主要的受众,网络亚文化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以其抵抗性和边缘性消解、弱化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梳理网络亚文化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等基本理论,对于深入研究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网络亚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亚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网络亚文化的特征,各有所表。学者李海霞从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网络亚文化特征表现为从属性、时代性、圈层性、多样性、小众性和通俗性。[1]学者朱国健从青年亚文化内容分析,提出网络亚文化具有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反叛性与盲从性同在、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具、解构性与重构性共存等特征。[2]
蒋建国教授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认为网络亚文化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符号性与碎片化、边缘[ 3]性与易变性、抵抗性与批判性等特征。 综合这些学者观点,网络亚文化应包括四个文化特征:一是圈层性与流动性。网络亚文化圈层性是指人们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与情感联结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网络亚文化圈层。在此基础上,网络主体因其思想活跃性、价值多元性突破了单一的亚文化群体,呈现出流动性的特点。二是现实性与虚拟性。网络亚文化源于现实生活,其内容具有现实性。网络亚文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播,其样态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表现形式具有虚拟性。三是多样性与开放性。网络亚文化包括粉丝文化、佛系文化、丧文化等内容也包括文字、图片、表情包等多种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互联网使不同社会群体能够轻松便捷地参与网络亚文化的生产及传播过程,赋予了网络亚文化开放性特征。四是抵抗性和边缘性。网络亚文化给网络主体提供了宣泄自身情绪、抵御主流文化的窗口与渠道,使网络亚文化具有抵抗性特征。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网络亚文化是非主流、边缘化、为少数人享用的文化样态,具有边缘性的特征。
(二)道德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有的观点,而道德价值观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前提来评判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准则,一般对个人的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道德价值观是影响个体的道德目标、支配个人的道德判断
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直接冲击着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通过梳理网络亚文化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等相关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分析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从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提出引导对策,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参与网络亚文化既可获得压力释放、归属感增强、自由表达等积极体验,又受到被动躺平、信任危机、娱乐至死等消极影响。相对于主流文化,网络亚文化直接冲击着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因此,从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方面切入,分析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亚文化特征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大学生是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和最主要的受众,网络亚文化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以其抵抗性和边缘性消解、弱化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梳理网络亚文化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等基本理论,对于深入研究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网络亚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亚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网络亚文化的特征,各有所表。学者李海霞从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网络亚文化特征表现为从属性、时代性、圈层性、多样性、小众性和通俗性。[1]学者朱国健从青年亚文化内容分析,提出网络亚文化具有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反叛性与盲从性同在、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具、解构性与重构性共存等特征。[2]
蒋建国教授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认为网络亚文化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符号性与碎片化、边缘[ 3]性与易变性、抵抗性与批判性等特征。 综合这些学者观点,网络亚文化应包括四个文化特征:一是圈层性与流动性。网络亚文化圈层性是指人们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与情感联结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网络亚文化圈层。在此基础上,网络主体因其思想活跃性、价值多元性突破了单一的亚文化群体,呈现出流动性的特点。二是现实性与虚拟性。网络亚文化源于现实生活,其内容具有现实性。网络亚文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播,其样态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表现形式具有虚拟性。三是多样性与开放性。网络亚文化包括粉丝文化、佛系文化、丧文化等内容也包括文字、图片、表情包等多种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互联网使不同社会群体能够轻松便捷地参与网络亚文化的生产及传播过程,赋予了网络亚文化开放性特征。四是抵抗性和边缘性。网络亚文化给网络主体提供了宣泄自身情绪、抵御主流文化的窗口与渠道,使网络亚文化具有抵抗性特征。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网络亚文化是非主流、边缘化、为少数人享用的文化样态,具有边缘性的特征。
(二)道德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有的观点,而道德价值观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前提来评判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准则,一般对个人的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道德价值观是影响个体的道德目标、支配个人的道德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