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9版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与对策探析
和道德评价,控制个体的道德行为抉择和实际道德行为的重要变量,是价值观系统中关于社会及个人道德生活的部分。就道德价值观的构成要素而言,学术界普遍认同冯秀军教授将道德价值观构成要素分为原则性道德价值观、范畴性道德价值观和规范性道德价值观等观点。原则性道德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内容。范畴性道德价值观包括道德同情心、道德敏感性、道德羞耻感等内容。规范性道德价值观包括社会公德、学业道德、婚恋与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内容。[4]
  (三)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道德价值判断时所持有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按照公民道德内容和教育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要求,参照冯秀军教授关于道德价值观构成要素,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包括社会公德观、职业道德观、家庭美德观、个人品德观和学术道德观。第一,社会公德观指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包括遵纪守法、保护环境、互助友爱、网络道德等。第二,职业道德观是大学生在学习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当树立和遵循的一系列与职业行为相关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第三,家庭美德观是大学生在家庭生活和与家庭成员互动中应秉持的一套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包括孝敬父母、勤俭节约、传承家风等。第四,个人品德观是大学生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应树立并践行的一套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标准,包括诚实守信、责任感强、以集体利益为先等。第五,学术道德观是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与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严谨治学、尊重原创、公平竞争、尊重学术规范等。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与原因分析
  网络亚文化既为大学生提供社交机会、兴趣发展和创造性表达的平台,又给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带来较大的冲击。正确认识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为引导大学生塑造科学的道德价值观提供积极的对策。
  (一)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带来正面激励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消极影响,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是现实客观的存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研究按照公民道德内容和教育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要求,参照冯秀军教授关于道德价值观构成要素,设计制定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问卷,并在陕西省内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消解了网络规则意识
  网络规则意识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构成部分,网络亚文化虚拟性、抵抗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提供了个性自由的同时,也消解了部分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首先,网络亚文化虚拟性使部分大学生忽视网络规则。网络亚文化赋予了大学生虚拟性、隐匿性的网络人格,使部分大学生误以为网络言行在网络空间中不会遭受规则制裁。其次,网络亚文化抵抗性误导部分大学生违反网络规则。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抵御主流文化的窗口与渠道,遵守网络规则被视为“老土”或“无趣”,违反网络规则被视为“酷”或“有趣”。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在参与发弹幕、饭圈追星、网络游戏等过程中,您是否会意识到应该遵守网络规则?”,有31.21%的大学生选择“不会,网络世界不需要遵守网络规则”,还有9.06%的大学生选择“未考虑过此问题”,有40.27%的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淡薄。学者梁蕾梃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其对0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状况的调查中,有35.18%的00后大学生认为“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现实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不起作用”。[5]
  2、异化了择业就业价值观
  网络亚文化培养了大学生创业思维、拓宽了择业就业渠道,但也会异化其择业就业观。首先,“躺平”“佛系”等心态导致部分大学生忽视择业就业的社会价值。网络亚文化“躺平”“佛系”心态实质是一种逃避竞争、拒绝奋斗的消极生活态度,表现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时只追求个人舒适、安逸,不把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密切联系,缺乏奋斗拼搏意识。其次,以“网络红人”为代表的网络带货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择业就业取向功利化。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受“网络红人”炫富现象影响,在择业就业时过度追求挣钱快、待遇高的职业;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把“网络红人”作为职业选择,急功近利,梦想快速成名、一夜暴富。因此,网络亚文化使部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价值观取向功利化,奋斗拼搏意识淡漠。根据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及“受这些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在择业时您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有37.12%的大学生选择“薪资福利水平”,“工作稳定程度”占比20.2%,“工作轻松程度”占比17.16%,“个人理想抱负”占比14.32%,而“工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