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与对策探析
价值”仅占比9.12%。张煊伟学者在其“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当问及“受网络亚文化的影响,您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这一问题,32%的大学生考虑“报酬是否丰厚”,17.42%的大学生选择“职业是否体面”,21.2%的大学生表示选择“工作是否轻松”,14.27%选择“其他”,仅有15.11%的大学生选择“对社会是否有贡献”。[6]
3、淡化勤俭节约家风家教传承
网络亚文化所折射的娱乐至上、消费主义等观念,快速更迭且众声喧哗,这种文化氛围容易使大学生忽视勤俭节约的家风家教。网络亚文化的抵抗性与边缘性会不自觉弱化大学生对勤俭节约家风家教的认知。由于社会阅历缺乏和独立思考减少,部分大学生对勤俭节约的家风文化具有叛逆心理,如穿搭、盲盒、“网红”等消费类文化现象折射出高消费观念,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和个性化消费,而不注重节俭,导致勤俭节约的家风家教被弱化或边缘化。调查问卷针对“面对网络上频繁展示的奢侈生活方式,您是否感到有压力去跟风消费以维持社交形象”的调查显示,有30.8%的大学生表示“是”。学者张瑄伟的调查问卷也显示,在网络亚文化影响下,“有24.34%的大学生表示支持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但仍有31.69%的大学生表示应当推崇追求流行与新奇的消费观”。[6]这表明网络亚文化对勤俭节约的家教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4、削弱了集体利益至上原则
在网络亚文化空间里,个体的自我表达被无限放大,追求独特性与即时满足成常态,这种“唯我独尊文化”助推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发展与个人成就,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同时,部分网络亚文化内容可能偏离主流价值观,影响人们对集体利益的认识和重视。网络亚文化构成网络偶像崇拜、小众圈层现象,虽然表面看似增强了群体凝聚力,但实际这些基于兴趣或身份认同的小团体更加注重内部互动与认同,而极少重视集体利益。调查问卷显示,关于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是否改变了其对“集体利益”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问题,只有36.25%的大学生表示“更加重视”,有28.3%的大学生表示“变得不那么重视”。杨月荣学者的调查问卷显示,在集体活动中“做积极服务者,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大家的占37.6%;不主动服务于人,有人需要帮忙也会伸出援助之手的占29.3%”。[7]这表明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削弱了其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
5、弱化了学术诚信意识
网络亚文化以其多样性与开放性特点导致学术研究的原创与复制之间界限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在海量信息中容易混淆原创与引用概念,加之网络对快速成功的过度渲染,使得部分大学生开始寻求“走捷径”,如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以“枪手”造假完成毕业论文,学术诚信意识十分薄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面对网络上容易获取的海量信息,如何确保大学生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回答中,“尽量自己总结归纳”的占49.36%,“偶尔直接复制粘贴”的占35.68%,“大段复制稍作修改”的占14.96%。李晓东学者的调查问卷也反映了这种现状,34.56%的大学生“东拼西凑、大量引用”,14.87%的大学生“大段抄袭、稍加修改”,还有1.66%的大学生“通篇抄袭、不加修改”。[8]这表明仍有近半数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不强,校园学术生态堪忧。
(二)网络亚文化冲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原因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而言,网络亚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择业价值观、优秀家风家教、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和学术诚信意识均产生程度不同的消极影响,分析其深层的原因,当然有学校、学生个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1、网络道德教育有效性欠佳的影响
网络道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形成网络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有效性欠佳,大学生难以抵御网络亚文化的冲击。首先,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全面性。高校现在普遍为大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而言,有关网络道德的内容很少。《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仅涉及技术问题,也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其次,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缺乏创新性。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等特征,而高校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偏重于理论,与网络实践相脱节,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不强,网络行为失范。
2、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关注个人的经济利益,致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首先,个人主义使大学生在择业时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主义思潮将个人与社会对立,强调个人的需要及幸福,甚至为谋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只追求个人的舒适、安逸,不能将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密切联系,不愿意为国家发展牺牲自己的利
3、淡化勤俭节约家风家教传承
网络亚文化所折射的娱乐至上、消费主义等观念,快速更迭且众声喧哗,这种文化氛围容易使大学生忽视勤俭节约的家风家教。网络亚文化的抵抗性与边缘性会不自觉弱化大学生对勤俭节约家风家教的认知。由于社会阅历缺乏和独立思考减少,部分大学生对勤俭节约的家风文化具有叛逆心理,如穿搭、盲盒、“网红”等消费类文化现象折射出高消费观念,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和个性化消费,而不注重节俭,导致勤俭节约的家风家教被弱化或边缘化。调查问卷针对“面对网络上频繁展示的奢侈生活方式,您是否感到有压力去跟风消费以维持社交形象”的调查显示,有30.8%的大学生表示“是”。学者张瑄伟的调查问卷也显示,在网络亚文化影响下,“有24.34%的大学生表示支持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但仍有31.69%的大学生表示应当推崇追求流行与新奇的消费观”。[6]这表明网络亚文化对勤俭节约的家教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4、削弱了集体利益至上原则
在网络亚文化空间里,个体的自我表达被无限放大,追求独特性与即时满足成常态,这种“唯我独尊文化”助推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发展与个人成就,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同时,部分网络亚文化内容可能偏离主流价值观,影响人们对集体利益的认识和重视。网络亚文化构成网络偶像崇拜、小众圈层现象,虽然表面看似增强了群体凝聚力,但实际这些基于兴趣或身份认同的小团体更加注重内部互动与认同,而极少重视集体利益。调查问卷显示,关于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是否改变了其对“集体利益”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问题,只有36.25%的大学生表示“更加重视”,有28.3%的大学生表示“变得不那么重视”。杨月荣学者的调查问卷显示,在集体活动中“做积极服务者,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大家的占37.6%;不主动服务于人,有人需要帮忙也会伸出援助之手的占29.3%”。[7]这表明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削弱了其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
5、弱化了学术诚信意识
网络亚文化以其多样性与开放性特点导致学术研究的原创与复制之间界限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在海量信息中容易混淆原创与引用概念,加之网络对快速成功的过度渲染,使得部分大学生开始寻求“走捷径”,如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以“枪手”造假完成毕业论文,学术诚信意识十分薄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面对网络上容易获取的海量信息,如何确保大学生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回答中,“尽量自己总结归纳”的占49.36%,“偶尔直接复制粘贴”的占35.68%,“大段复制稍作修改”的占14.96%。李晓东学者的调查问卷也反映了这种现状,34.56%的大学生“东拼西凑、大量引用”,14.87%的大学生“大段抄袭、稍加修改”,还有1.66%的大学生“通篇抄袭、不加修改”。[8]这表明仍有近半数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不强,校园学术生态堪忧。
(二)网络亚文化冲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原因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而言,网络亚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择业价值观、优秀家风家教、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和学术诚信意识均产生程度不同的消极影响,分析其深层的原因,当然有学校、学生个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1、网络道德教育有效性欠佳的影响
网络道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形成网络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有效性欠佳,大学生难以抵御网络亚文化的冲击。首先,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全面性。高校现在普遍为大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而言,有关网络道德的内容很少。《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仅涉及技术问题,也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其次,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缺乏创新性。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等特征,而高校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偏重于理论,与网络实践相脱节,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不强,网络行为失范。
2、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关注个人的经济利益,致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首先,个人主义使大学生在择业时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主义思潮将个人与社会对立,强调个人的需要及幸福,甚至为谋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只追求个人的舒适、安逸,不能将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密切联系,不愿意为国家发展牺牲自己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