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与对策探析
校的教育理念,积极履行自身在家风教育环节的职责,重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优秀的家风家教;应转变“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观念,重视对子女高尚道德修养、良好生活习惯、优秀精神品质的培养,用积淀的优秀家风家教熏陶子女。[10]其次,加强家庭成员沟通交流。“三口之家”可以通过家庭聚会、集体出游等方式,加强祖孙、叔侄、舅甥间的代际交流,为优秀家风家教的代际传承创造契机;同时家庭成员流动性较强的家庭可以充分借助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网络书信等通讯工具进行感情交流,传承优秀的家风家教文化。
(四)注重家国情怀价值引领,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家国情怀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和支撑。培育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家国情怀源自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无疑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厚重资源,也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深厚土壤。这种家国同构形成的文化认同促使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一切。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是基于对家庭和国家深沉的爱,这种情感是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的情感基础,这就要求个体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服务国家。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其深入了解社会,激发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行动中践行集体主义精神。
(五)营造风清气正学术氛围,引导大学生践行学术诚信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引导大学生遵守学术规范,践行学术诚信,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首先,建立健全学术诚信制度。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学术诚信规章制度,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处理流程及相应后果,涵盖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包括论文撰写、数据收集与分析、引用文献、成果发表等各个环节,为学术诚信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应纳入学生必修课程,教育内容应包括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引用规范、数据处理标准等;通过开设学术伦理与规范课程,增强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最后,营造开放交流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学术论坛、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公正评价他人的工作,同时也接受质疑和建议,促进知识共享,减少因信息闭塞导致的不当行为。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对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择业价值观、优秀家风家教、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和学术诚信意识均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应从大学生实际出发理性思考,客观分析这些消极因素,进而从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提出引导对策,这对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霞:《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23。
[2]朱国健:《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23。
[3]蒋建国、陈小雨:《中国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演化与社会意蕴》,《新闻与写作》,2024(5):94-104页。
[4]冯秀军:《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梁蕾梃:《“0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现状及对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24。
[6]张煊伟:《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23。
[7]杨月荣:《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情况及引导策略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21。
[8]李晓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22。
[9]刘燕:《大学生网络表达道德失范的类型、成因及纠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0):65-67页。
[10]郑雯、陈李伟、桂勇:《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中心化”:认知、行动与结构——基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09—2021)”的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22(5):199-207页。
作者简介
丁永刚 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京学院民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田雨潼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聂陈红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四)注重家国情怀价值引领,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家国情怀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和支撑。培育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家国情怀源自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无疑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厚重资源,也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深厚土壤。这种家国同构形成的文化认同促使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一切。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是基于对家庭和国家深沉的爱,这种情感是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的情感基础,这就要求个体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服务国家。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其深入了解社会,激发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行动中践行集体主义精神。
(五)营造风清气正学术氛围,引导大学生践行学术诚信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引导大学生遵守学术规范,践行学术诚信,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首先,建立健全学术诚信制度。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学术诚信规章制度,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处理流程及相应后果,涵盖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包括论文撰写、数据收集与分析、引用文献、成果发表等各个环节,为学术诚信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应纳入学生必修课程,教育内容应包括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引用规范、数据处理标准等;通过开设学术伦理与规范课程,增强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最后,营造开放交流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学术论坛、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公正评价他人的工作,同时也接受质疑和建议,促进知识共享,减少因信息闭塞导致的不当行为。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对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择业价值观、优秀家风家教、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和学术诚信意识均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应从大学生实际出发理性思考,客观分析这些消极因素,进而从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提出引导对策,这对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霞:《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23。
[2]朱国健:《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23。
[3]蒋建国、陈小雨:《中国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演化与社会意蕴》,《新闻与写作》,2024(5):94-104页。
[4]冯秀军:《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梁蕾梃:《“0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现状及对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24。
[6]张煊伟:《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23。
[7]杨月荣:《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情况及引导策略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21。
[8]李晓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22。
[9]刘燕:《大学生网络表达道德失范的类型、成因及纠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0):65-67页。
[10]郑雯、陈李伟、桂勇:《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中心化”:认知、行动与结构——基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09—2021)”的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22(5):199-207页。
作者简介
丁永刚 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京学院民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田雨潼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聂陈红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