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5版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帮扶路径
    2024届广西高校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双选会上毕业生投递简历

的原因,不断提升大学生理性的就业能力。大学生自主培养就业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达到该目标的恒心与毅力,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由此看出,意识的不自觉性影响到行动的不自觉。大学生习惯性接受教师课堂所教的内容,却不能自主探索,存在明显的学习层面的惰性思维。
  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帮扶路径
  (一)发挥学校在就业价值观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
  在“求真务实”就业总观念的指引下,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善于在精细中出彩。经济困难大学生必须在学校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坚持在学业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尽忠职守,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树立良好的就业品质。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和摇篮。[6]第一,完善课程结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中加入含有工匠精神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如职业规章、通用素质课程等,指导学生形成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的精神素养。在实训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耐力与注意力,灵活运用相关措施,促进学生全方面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二,完善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企业实习中不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二)发挥市场在就业帮扶中的驱动作用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调整企业税收,落实企业社会责任,降低运营成本,帮助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留住人才。第二,加大基层帮扶就业的力度,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资源相对少,需要发挥政策优势吸引学生去西部、去基层、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打破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生有机会提高生活水平,更好地步入社会。第三,根据贫困生特征为其提供精准就业帮扶,组织学生参与实习、访企拓岗,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有效聚集社会资源,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三)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就业帮扶中的支撑作用
  困难生需要面对贫困代际传递、家庭及个人资本积累等诸多挑战,既要解决家庭生存问题,又需要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宽眼界与格局,洞悉个人优缺点,积极参与社会实习与实践活动。[7]大学生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校学习时不仅要掌握精尖技术,也要树立起端正的就业理念,[8]凭借专业技能熟练地从事劳动实践,以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摒弃不良职业行为,不断成长为国家所需的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学生根据社会所需与岗位职责要求,多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完善弥补个人资本、社会资本弱势不足,提升职场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10-21(02)。
  [2]吴克明:《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3]王宵君、杜超、郑著彬:《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以G大学为例》,《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6):56-64页。
  [4]岳昌君、邱文琪:《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教育研究》,2022(6):28-44页。
  [5]徐先梅:《“0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观问题研究——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5):117-118页。
  [6]张莎:《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66-68页。
  [7]李志明:《“中坚青年”的群体形象和时代机遇》,《人民论坛》,2022(8):14-17页。
  [8]杨连生、刘海燕:《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新时代择业的启示》,《社会科学辑刊》,2020(5):154-158页。
  作者简介
  褚赵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制造工程系助教、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