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8版
陕西在内陆开放型经济中的创新驱动策略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

  (三)在开放型经济中优化资金链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的资金保障
  资金链是创新系统运行的发展资金,反映资金从筹集、使用、分配、增值的全过程。资金链涉及政府、金融机构、市场等多个主体,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创新资金。资金链是“四链”融合的关键环节,是创新链有效衔接产业链的重要保障。资金链的顺畅运转可以促进各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提升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增强创新链的创新能力,激发人才链的创新潜力。
  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意味着要以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吸引优质外部资本,通过资本的增值机制使各类创新要素有效聚集和高效流动。通过参与本地区创新链变革发展、产业链转型升级和人才链整合构建,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的资金保障。
  (四)在开放型经济中提升人才链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链是创新系统运行的战略支撑,“是以产业知识、技能、成果、经验等传递与关联而形成的链式人才集合体”,[3]包括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激励和服务等多个环节。人才链是“四链”融合的核心动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顺畅运转均有赖于人才链的基础支撑,通过将人才链配置到关键性、颠覆性等技术攻关环节,有效强化创新链人才活力,增强产业链人才资源容量,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4]因此,要利用开放型经济的优势,以开放的视野引进聚集高水平人才,部署形成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以促进人才流动为切口汇聚各类竞争要素,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有力的人才支撑。
  陕西创新驱动赋能内陆经济开放的现实约束
  (一)创新链效能不足,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教优势对赋能创新链的效果仍有提升空间。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2023年陕西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11位,比2022年下降2位,跌出全国前10。知识创造综合指标排名第6位,知识获取综合指标排名第11位,企业创新综合指标排名第18位,创新环境综合指标排名第7位,创新绩效综合指标排名第18位。可见,虽然陕西科教优势明显,但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下降反映出科技创新与产业生产之间仍有脱节,创新链与产业链适配度不高,科学技术向经济价值的转换上未形成高效的合力效应,致使创新链效能被严重制约。
  (二)产业链驱动力不强,部分环节仍存在堵点卡点
  近年来,陕西发挥产业优势,同世界各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培育了众多外向型经营主体。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产业链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产业链部分环节仍存在堵点、卡点,关键环节布局合理性不足,应对突发事件和不确定风险的机制不完善。同时,产业间协同发展水平还需提高,部分产业虽然规模较大,但是对本地企业的拉动效应不足,导致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和产业链驱动力不足。
  (三)资金链强度不高,对标国际标准的投资规则仍需健全
  近年来,陕西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逐步提升,从2012年的2.03%提高到2023年的2.34%,但与处于第一方阵的北京、上海相比,力度还不够大。以2022年数据为例,陕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35%,低于2.54%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2022年北京以6.83%的高强度位居首位,上海以4.44%居全国第2位,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均超过3%,安徽、山东、湖南、重庆等均高于陕西省水平。2022年,陕西被安徽、山东、湖南、重庆超越,下降至近年来最低位次(第11位)。从研发经费来源占比情况看,2022年,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R&D经费分别为444.04亿元、241.25亿元和79.58亿元,分别占全省R&D经费的57.7%、31.3%、10.3%,科技成果还须拓宽筹资渠道,研发经费渠道来源仍需多元化。尽管设立了多种类型的创新基金和科技资金,但总体来看资金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大量项目的需求,科技资金保障能力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