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2版
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安康高新区光电科技产业园

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理区域,强化了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能力,促进了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全面形成。2024年,陕西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进园集聚,县域园区工业产值增长7%,分类推进10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培育一批工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和特色小镇,新创建10-15个县城建设示范县。到“十四五”末,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生产总值将达到1.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5%的强劲水平,相较于全省整体目标高出2个百分点。
  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如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陕西县级财政科技投入不足、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不足,县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高”“新”特征不明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缓慢,难以发挥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等等。[4]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也为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本文结合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既有特征,探讨和研究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内外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及启示,提出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实施路径,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陕西县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格局分析
  自“八五”计划实施以来,陕西历经30多年的不懈探索,聚焦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与互促发展,全面激发区域科技创新的潜在活力。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促进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陕西引领西部区域发展、彰显示范效应的关键战略任务,也是缩小城乡、区域及收入差距,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支撑点,从而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24年,陕西政府对2023年度全省10个“突出贡献县”、10个“发展潜力县”、综合效益评价排名前10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给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共下达专项资金8亿元。陕西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引领产业布局,以更大力度激发创新活力,打造科技强县,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5]因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教育、科技与人才”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石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它们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力量。我国政府需坚定不移地将科技视为首要生产力,人才视为核心资源,创新视为根本动力,全面深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探索并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与新路径,持续激发并塑造发展的新动能与竞争优势。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6]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陕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陕西对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坚实舞台,积极培育众多具有创新活力的科技主体,同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通过相关政策吸引高端科技人才,使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布局方面,陕西省内已建成26个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深度促进了农业领域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与协同发展。至今已设立“星创天地”123家,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肥沃土壤,认定9个省级科技示范镇与6个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样板。
  在县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方面,陕西支持包括富平、蒲城、旬阳、山阳、白水等多个县区晋升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安康市成为秦巴片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汉中与商洛两市也在积极筹备,力求实现向国家高新区的跨越发展。柞水获批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截至2023年,全省已累计部署超过1万名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79项,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