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5版
盘活农村资产 壮大集体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在体系内顺利开展,有效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规范交易行为,完善交易规则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严格遵照执行《西安城乡融合要素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市农发〔2024〕49号),明确流转交易主要包括农村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农业农村项目投资招商、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工程、货物及服务采购四类,凡法律法规没有限制的城乡各类资源资产均可进入市场流转交易。[9]为积极落实城乡融合要素入场交易,将公司主要业务同步设置为四大板块,把符合相关规定的城乡融合要素资源全面纳入市场交易,通过规范流转交易行为,推动城乡融合要素平等交换。
  为进一步规范相关交易活动,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在各有关部门监督指导下,先后制定申请审核、成交确认、交易鉴证、动态报价、转让拍卖、网络竞价、资金结算、收费管理等交易制度和办法以及四大类21项交易品种的交易指南,明确不同种类交易项目的交易流程和资料清单。通过不断完善交易规则,使交易流程、服务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减少了交易纠纷,提高了市场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扩大平台影响,做实业务基础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对交易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对重要业务节点邀请各级媒体进行报道,不断扩大自身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公司员工主动深入村镇一线,了解村集体和村民实际需求,讲解交易流程,指导资料填写,解决实际的操作难题,不断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来。与此同时,对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组织多次线上、线下宣讲,持续提升平台的认可度、信任度,提高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进场交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使农民群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交易市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以在市、区平台建好懂政策、懂业务的交易管理队伍,在街(镇)、村级平台调动进场交易积极性为目标,把开展精准化培训作为助力要素流转交易规范化的有效手段,通过政策宣传、业务培训、现场交流等方式,对交易范围、交易品种、交易流程、软件操作等重点内容进行精准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做实、做细业务指导与培训。截至2024年9月,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累计开展100多场培训,覆盖13个区县、110多个街(镇)以及1400多个村,培训人数达2800余人,为城乡融合发展下好“先手棋”、铺好“发展路”。
  (四)丰富交易品种,强化配套服务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持续开展交易项目调研,积极探索交易类别,不断创新交易品种,遵循“成熟一宗,推出一宗”的原则逐步扩充和完善交易品种。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项目、首笔村级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以及首笔安置房租赁交易项目等的成交公示,标志着交易市场不断实现业务的新突破。同时积极跟进其他农村闲置资源资产项目,及时收集交易项目资料,协助用户注册及项目上线挂牌,持续推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交易新品种入市交易。通过交易品种的不断扩充和积极创新,既丰富了市场内容、拓宽了交易领域,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为城乡融合注入新活力。
  为深度探索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全链条服务,加强配套服务支撑力度,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积极拓展交易后续增值服务。如与西安市公物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交易市场发展提供一站式、集约式、点单式、联动式增值服务,打造全周期全覆盖全流程的服务新模式。通过强化配套服务支撑,既加强了对交易双方的权益保护,显著提升交易成功率和参与者满意度,也增强了交易市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助力交易市场发展行稳致远。
  (五)推进公平交易,担当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积极推动公平交易。一方面,立足“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定位,采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价机制,分类别建立交易台账,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及交易的公平性,同时切实履行市场主体责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流转交易;另一方面,实行信息化管理,使用统一格式合同文本,推行交易平台信息化、电子化,实现交易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公开发布,提升交易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确保农村资源要素交易“应进必进、阳光交易”,促进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积极承担并履行社会责任,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得知碑林区旅馆村13000平方米商铺的经营权招商难题后,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工作人员立即前往商铺现场实地勘察,经多方沟通努力,项目在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平台上线挂牌并以1.244亿元成交,成功解决了村集体前期因经营不善损失的624万元欠款,并使村民们获得了更为稳定和可观的收益。要素交易市场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农村闲置资源入市交易,成交项目溢价金额达4269.7万元,溢价率达12.06%,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4亿元,带动村民增收9252.7万元。这些成效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