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9版
优化产业帮扶机制 系统助力乡村振兴
    光电集团帮扶山王河村建设的蔬菜大棚

    电子院帮扶大坪社区养殖桑蚕

  (三)发挥村民从事家畜养殖的专长和优势,利用国家政策机遇,大力扶持养牛、养羊、养猪等养殖业,拓宽发展道路,帮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省兵工局投资10万元扶持建设养牛场项目,既带动村民致富,又带动村集体产业发展。兵器三院投入50多万元,大力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推进村民发展小尾寒羊养殖,存栏数已达到上万只。特能集团充分利用村中河道优势,开发小龙虾养殖项目,已完成前期施工,计划投放小龙虾幼苗。电子院结对帮扶因病、因残劳动能力较弱的家庭,购买优质品种黑猪仔及部分猪仔饲料,并邀请黑猪养殖专家入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培训,并以点带面发展养殖业。兵器二院资助养鸡、养猪、养蜂等养殖业项目。
  产业帮扶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因而乡村产业振兴排在了五大振兴目标之首。产业帮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帮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发展水平低;品牌不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弱;人才队伍素质低,经营管理能力不强;资金投入不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补齐短板,对症治疗,帮助乡村解决好产业发展问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也是其基本逻辑。
  (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发展水平低
  农民多为分散经营,单家独户生产且缺乏特色,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多数帮扶村种植业、养殖业占80%以上,几乎没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不到20%。种植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还有苹果、中药材、茶叶、香菇、核桃等经济作物。除苹果、樱桃、鲜花等效益较好的作物外,大部分作物亩产年均收入在3000-4000元。种植业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大多需要五年左右。除部分村建设有连片的蔬菜大棚外,其余都由各家分散经营,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和5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没有。
  (二)品牌不突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一方面,传统单家独户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不高。另一方面,帮扶村远离大城市,产品集散成本大,从业人员技能差,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品牌,与同类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线上线下销售困难,市场销路没有保证。
  (三)人才队伍素质低,经营管理能力不强
  农业人才资源匮乏,基层组织相对薄弱,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有知识、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较少,同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例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主要由村“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负责。但是,村“两委”干部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更新困难、敢闯敢试敢干的劲头不足等问题,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市场意识不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思路、少办法、没平台,导致群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四)资金投入不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从调研的帮扶村来看,政府和帮扶单位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限,村集体自身缺乏资金来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需要资金投入,但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差,主要依靠政府和帮扶单位“补血”支持,这种发展模式极其脆弱,不利于调动村集体自身“造血”的积极性。
   产业帮扶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一)立足特色谋划产业项目,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盘活乡村经济
  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立足比较优势,增强市场意识,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禀赋,科学谋划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既不盲目跟风又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