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格局
新项目引领新区、新城发展,成为全省绿色转型发展的“示范田”“领头羊”,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大数据、新材料等低碳产业。着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转化资源优势,释放产业潜能。
构建生态治理的全域“网格图”
基于生态结构复杂性、问题多样性、地区差异性等实际情况,切实将“全周期管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统筹,多层落实,以“河湖长制”、网格管理等方式,实现点上“责任做实”,面上“高效协同”,形成生态建设“管理网”。采取“目标考核制”“绿色政绩观”“差异化目标”等方式,将管理指标、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也结合各区县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目标,考核方式融入专家评估、社会评价,建立健全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核心的管理评价体系。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强化“末梢”治理能力,让生态文明建设进乡村、进社区、进工厂、进商户,切实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延伸至每个角落,构建全域管理体系。
形成人人参与的生态“新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关键在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弘扬到根深蒂固,进而培育形成新文化、新风尚,实现生态文明“入脑入心”、牢不可破,让生态建设、低碳环保实现从“被动”到“自觉”的良性演变。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乡风”“新民风”之中,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以教化育人的方式持续引导公民关注。其次,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绿色生活宣传普及,引导大众建立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如大力推广新能源企业、践行垃圾分类、重复利用、节水节电等。最后,培育全民关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文化氛围,动员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家园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我们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建立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持续探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率先实现地区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作者简介
闵晶晶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构建生态治理的全域“网格图”
基于生态结构复杂性、问题多样性、地区差异性等实际情况,切实将“全周期管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统筹,多层落实,以“河湖长制”、网格管理等方式,实现点上“责任做实”,面上“高效协同”,形成生态建设“管理网”。采取“目标考核制”“绿色政绩观”“差异化目标”等方式,将管理指标、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也结合各区县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目标,考核方式融入专家评估、社会评价,建立健全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核心的管理评价体系。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强化“末梢”治理能力,让生态文明建设进乡村、进社区、进工厂、进商户,切实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延伸至每个角落,构建全域管理体系。
形成人人参与的生态“新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关键在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弘扬到根深蒂固,进而培育形成新文化、新风尚,实现生态文明“入脑入心”、牢不可破,让生态建设、低碳环保实现从“被动”到“自觉”的良性演变。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乡风”“新民风”之中,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以教化育人的方式持续引导公民关注。其次,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绿色生活宣传普及,引导大众建立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如大力推广新能源企业、践行垃圾分类、重复利用、节水节电等。最后,培育全民关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文化氛围,动员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家园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我们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建立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持续探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率先实现地区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作者简介
闵晶晶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