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历史审视、时代价值与行动逻辑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该文件的印发为“五育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促使“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逐渐生成。
“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
(一)个体层面: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人的物化”现象,“物化”是卢卡奇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而得出的,是贯穿于《历史与阶级意识》全书的中心概念。人的物化主要表现为一种主体客体化的现象,教育背离了理解人和解放人的初衷,采取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使人丧失了主体性,成为一种被利用的机器和工具,无法得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实质和核心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和体力的结合。[5]其观点不仅对19世纪初物化现象产生有力冲击,更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厘定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深深根植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之中。就个体层面而言,“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把人视为理性与非理性共存的复杂生命个体,不仅涉及知识和技能,还涉及肢体、审美、情感、意志、态度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关注人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多样性。[6]此外,“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是在教育实践中生成的,是对“物的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的方式”的重大突破,他通过挖掘个体的品德、智慧、身体、审美、劳动等多方面元素,将各元素融合贯通,使个体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将人的本质还给人自身,使人成为完整的、全面的、自由的个体,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社会层面: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着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建立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有助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有助于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抓住发展机遇、破解挑战难题仅仅依靠单一的“一育”或“几育”是无法达成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7]新时代培养的时代新人应当是能够担当大国责任、具备国际视野、彰显大国风范的时代新人,需要学校培养学生具备更宏大的世界观、更完整的知识观、更周全的生活观。“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需要,通过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打通学科界限、拓宽知识领域、丰富研究视野,逐步形成多元化、开放化、扩大化的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逻辑,从而能够综合所学知识、整合所学技能,创造性地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