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历史审视、时代价值与行动逻辑
“五育融合”的行动逻辑
“五育融合”是对新时代五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有效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推行“五育融合”育人方式,需要从顶层设计、课程教学、主体跟进、多维协同等方面共同发力。
一是制定全面融合发展的方案。近年来,中央对五育有机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加强学科有机融合,整合资源补齐短板。为实现“五育融合”发展,应制定整体工作方案,一方面为教育各要素落实“五育融合”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准则,通过制定详细的融合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让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在整个过程中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分担责任、携手合作。另一方面为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提供方案,改变以往对学生知识获得的高度关注,转向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五育融合”发展效果的关注上来。评价内容要融合五大元素,纠正过去评价方法中存在的片面问题,不再将各育单独评判相加,而是以融合度为评判单位,对个体进行有机、综合的评价。评价手段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增值性,关注并记录学生成长情况,有效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课程是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应委托专业组织研制“五育融合”发展方式下中国学生发展的课程标准,标准修订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能体现学科本质属性,还能反映跨学科素养要求。课程标准建议以“育内-育间-跨育”三维形态呈现,育内融合保留了各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科逻辑,将其他各育学科知识以知识背景、拓展性材料的形态容纳其中;育间融合扩展了学科范畴,淡化绝对边界,旨在实现各育的交互和渗透,主育与辅育相互配合;跨域融合主张打破各育之间的学科壁垒,以解决个体生活中的活动与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各育融合的力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科融合、知识融合、方法融合、价值融合。另一方面在确定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之外,重建“五育融合”的教学研究范式,通过变革教学思维、探寻教学研究问题、更新校本课程主题等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贯彻“五育融合”理念,把握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学科教学网络。
三是提升教师融合教学的能力。教师的融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效,必须加强对其“五育融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放弃对知识掌握的过分重视,破除“唯分数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使融合育人成效达到最大化。其次,着力培养教师融合教学三项关键技能:在备课时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并与其他各育建立知识网络联系,旁征博引,自然、恰当地打破学科界限,提前做出融合预设;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捕捉到“五育融合”的资源和学生动态变化,清楚了解学生的基本需要、已有融通和现实困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及时对学生展开恰当的融合教育;在课后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做出调整,持续优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融合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其他协同教学活动,完成协同教学任务,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是建立融合共建的教育生态。“五育融合”育人方式是一个全方位的协同育人过程,家庭、社会等教育系统外的资源也能在“五育融合”的不同层面发挥增值作用,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协同发力模式,实现课内课外联动、校内校外联动。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进行合作,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学校应该通过向家长介绍“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开展相对应的家庭教育,为“五育融合”的落实提供启蒙开智和日常保障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应与学校力量形成合力,教育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动员各方面社会资源,帮助学校将社会中已有的相关资源纳入学校中。相较于课堂上的直接传授,体验式教学会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实现融合发展。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可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在为学生提供融合发展的实践机会的同时,为融合育人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
[1]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页。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页。
[5]柳海民:《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池夏冰、冯铁山:《“五育融合”的生成逻辑与
“五育融合”是对新时代五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有效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推行“五育融合”育人方式,需要从顶层设计、课程教学、主体跟进、多维协同等方面共同发力。
一是制定全面融合发展的方案。近年来,中央对五育有机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加强学科有机融合,整合资源补齐短板。为实现“五育融合”发展,应制定整体工作方案,一方面为教育各要素落实“五育融合”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准则,通过制定详细的融合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让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在整个过程中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分担责任、携手合作。另一方面为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提供方案,改变以往对学生知识获得的高度关注,转向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五育融合”发展效果的关注上来。评价内容要融合五大元素,纠正过去评价方法中存在的片面问题,不再将各育单独评判相加,而是以融合度为评判单位,对个体进行有机、综合的评价。评价手段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增值性,关注并记录学生成长情况,有效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课程是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应委托专业组织研制“五育融合”发展方式下中国学生发展的课程标准,标准修订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能体现学科本质属性,还能反映跨学科素养要求。课程标准建议以“育内-育间-跨育”三维形态呈现,育内融合保留了各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科逻辑,将其他各育学科知识以知识背景、拓展性材料的形态容纳其中;育间融合扩展了学科范畴,淡化绝对边界,旨在实现各育的交互和渗透,主育与辅育相互配合;跨域融合主张打破各育之间的学科壁垒,以解决个体生活中的活动与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各育融合的力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科融合、知识融合、方法融合、价值融合。另一方面在确定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之外,重建“五育融合”的教学研究范式,通过变革教学思维、探寻教学研究问题、更新校本课程主题等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贯彻“五育融合”理念,把握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学科教学网络。
三是提升教师融合教学的能力。教师的融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效,必须加强对其“五育融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放弃对知识掌握的过分重视,破除“唯分数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使融合育人成效达到最大化。其次,着力培养教师融合教学三项关键技能:在备课时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并与其他各育建立知识网络联系,旁征博引,自然、恰当地打破学科界限,提前做出融合预设;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捕捉到“五育融合”的资源和学生动态变化,清楚了解学生的基本需要、已有融通和现实困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及时对学生展开恰当的融合教育;在课后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做出调整,持续优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融合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其他协同教学活动,完成协同教学任务,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是建立融合共建的教育生态。“五育融合”育人方式是一个全方位的协同育人过程,家庭、社会等教育系统外的资源也能在“五育融合”的不同层面发挥增值作用,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协同发力模式,实现课内课外联动、校内校外联动。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进行合作,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学校应该通过向家长介绍“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开展相对应的家庭教育,为“五育融合”的落实提供启蒙开智和日常保障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应与学校力量形成合力,教育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动员各方面社会资源,帮助学校将社会中已有的相关资源纳入学校中。相较于课堂上的直接传授,体验式教学会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实现融合发展。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可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在为学生提供融合发展的实践机会的同时,为融合育人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
[1]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页。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页。
[5]柳海民:《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池夏冰、冯铁山:《“五育融合”的生成逻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