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路径
1、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是学生对于同伴的工作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的活动。此时学生的身份与教师类似,如果学生要给出公平的评价和有价值的反馈,他们需要领会什么可以称为高质量的工作并应用评价标准。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调动高阶思维,更深层次地理解任务。学生能从同行评价中受益颇多。一是评价技能的磨练和对标准的进一步理解能反哺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和评价。二是学生能观察、比较并借鉴他人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工作,从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同行评价中的互动也有助于学生实现自己内部的知识梳理、自我反思。三是学生能从同伴给出的建议获得裨益,同伴经历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自己类似,他们给出的建议在学生看来可能更为实用、更好理解。
在同行评价实施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闪光点和一个建议”的活动,让学生指出对方工作中做得很好的三点和一个认为还可以改进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评价的准确和有效性,教师在应用这一策略前要安排详尽的指导和反复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评价技能。另外,同行评价中有可能会出现因亲疏或竞争关系等产生的不公正问题,教师要格外注意,通过让学生陈述评价理由而不仅是给分,或者设置评分审核制增加同行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启发和合作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首先,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对话交流的机会。对话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作用显著,通过对话学生将语言变为思维的工具,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评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多观点汇集碰撞中学到知识。其次,合作中学生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社交情感需求,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度进而得以增强。再次,平常学生往往只能看到他人学习的最终成果,小组合作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人学习过程的机会,同伴的学习方法、态度、思维、价值观等在合作中得以展现。另外,学生能在科学设计的小组合作中磨练时间管理、组织管理、分工协作、沟通协商等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安排小组合作,总体原则是要保障学生分工与协作均得到高效发挥,确保每个成员既在明确的分工中完成了必要的任务、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在真正的协作下磨练了合作技能。这一点主要是避免小组合作中学生简单拆分任务,各自完成后又进行了简单合并,这样的小组合作对学生提升技能的作用微乎其微。确保学生真正为同一个目标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小组一起合作,而不是仅是在一个小组中工作非常重要。此外,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了解过程,可以通过小组日志来了解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进行干预和指导。
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路径思索
尽管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实践已久,但一直存在着教师们对形成性评价重视不足、理解不到位、实施不全面等问题。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成功绝非易事,破解当前困境的前提是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全局性与复杂性,从宏观层面而言要切实变革育人理念,在微观层面上给予教师可持续的培训与支持。
一方面,从教育理念上而言,必须打破目前唯分数的痼疾,转而真正注重人的发展。要有正确的评价观,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将会从“知识本位”转向“人本位”,关注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获取和成绩提升。然而很多情形中教师的成就仍以“是否在考试中增加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学生是否取得学业成功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学校是初级的社会,评价中反映着“什么是精英”“精英文化”等理念,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在于评价中什么是最被看重的,将此作为成功标准而努力。在此评价文化和教育理念下,形成性评价难以引起重视。因此,形成性评价的落实必须以扭转唯分数的教育理念为前提,破除教育功利化倾向,切实以培养人为核心目标,稳步推进以综合评价为趋势的考试改革。
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有关形成性评价的教师培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对于教师原先所持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任务量等都提出了较大挑战,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管理者需要给予教师可持续的培训及支持。作为形成性评价实践的核心力量,教师常对形成性评价的复杂性理解不足,改变缓慢,典型的表现是教师往往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各项要素活动浅尝辄止,既缺乏单个活动的高质量实施,活动间的连贯性也不强。形成性评价的改革是系统性的,是教育理念到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不仅有评价方式,更包括对教学目标、课堂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方法、自身角色定位的再认识和再调整。要实现这一点,从经合组织(OECD)的深度调研报告来看,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支持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6]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步展开,一是形成性评价引入阶段,详细介绍这一评价方式的研究基础、理论框架、实施策略及改革计划;二是形成性评价强化阶段,形成一月一次的主题会议,围绕进展汇报、问题呈现、未来计划展开讨论;三是形成性评价日常化阶段,提供持续的专家咨询、交流小组等支持,随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困惑。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10-13)[2022-06-07],http://www.moe. gov. 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2]Black P,Wi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learning》,载《Assessment inEducation: principles,policy&practice》,1998,5(1):7-74页。
[3]骆文淑、杨志明:《“双减”背景下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思考》,载《中国考试》,2022(01):63-68页。
[4]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载《教育科学研究》,2013,216(03):47-51页。
[5]李婷婷、王秀红:《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2017)述评》,载《外国教育研究》,2019,46(03):103-116页。
[6]经合组织:《2015年教育政策展望:改革》,巴黎:经合组织出版社,2015:124页。
作者简介
杨 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比较教育、高等教育
同行评价是学生对于同伴的工作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的活动。此时学生的身份与教师类似,如果学生要给出公平的评价和有价值的反馈,他们需要领会什么可以称为高质量的工作并应用评价标准。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调动高阶思维,更深层次地理解任务。学生能从同行评价中受益颇多。一是评价技能的磨练和对标准的进一步理解能反哺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和评价。二是学生能观察、比较并借鉴他人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工作,从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同行评价中的互动也有助于学生实现自己内部的知识梳理、自我反思。三是学生能从同伴给出的建议获得裨益,同伴经历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自己类似,他们给出的建议在学生看来可能更为实用、更好理解。
在同行评价实施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闪光点和一个建议”的活动,让学生指出对方工作中做得很好的三点和一个认为还可以改进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评价的准确和有效性,教师在应用这一策略前要安排详尽的指导和反复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评价技能。另外,同行评价中有可能会出现因亲疏或竞争关系等产生的不公正问题,教师要格外注意,通过让学生陈述评价理由而不仅是给分,或者设置评分审核制增加同行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启发和合作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首先,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对话交流的机会。对话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作用显著,通过对话学生将语言变为思维的工具,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评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多观点汇集碰撞中学到知识。其次,合作中学生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社交情感需求,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度进而得以增强。再次,平常学生往往只能看到他人学习的最终成果,小组合作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人学习过程的机会,同伴的学习方法、态度、思维、价值观等在合作中得以展现。另外,学生能在科学设计的小组合作中磨练时间管理、组织管理、分工协作、沟通协商等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安排小组合作,总体原则是要保障学生分工与协作均得到高效发挥,确保每个成员既在明确的分工中完成了必要的任务、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在真正的协作下磨练了合作技能。这一点主要是避免小组合作中学生简单拆分任务,各自完成后又进行了简单合并,这样的小组合作对学生提升技能的作用微乎其微。确保学生真正为同一个目标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小组一起合作,而不是仅是在一个小组中工作非常重要。此外,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了解过程,可以通过小组日志来了解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进行干预和指导。
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路径思索
尽管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实践已久,但一直存在着教师们对形成性评价重视不足、理解不到位、实施不全面等问题。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成功绝非易事,破解当前困境的前提是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全局性与复杂性,从宏观层面而言要切实变革育人理念,在微观层面上给予教师可持续的培训与支持。
一方面,从教育理念上而言,必须打破目前唯分数的痼疾,转而真正注重人的发展。要有正确的评价观,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将会从“知识本位”转向“人本位”,关注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获取和成绩提升。然而很多情形中教师的成就仍以“是否在考试中增加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学生是否取得学业成功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学校是初级的社会,评价中反映着“什么是精英”“精英文化”等理念,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在于评价中什么是最被看重的,将此作为成功标准而努力。在此评价文化和教育理念下,形成性评价难以引起重视。因此,形成性评价的落实必须以扭转唯分数的教育理念为前提,破除教育功利化倾向,切实以培养人为核心目标,稳步推进以综合评价为趋势的考试改革。
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有关形成性评价的教师培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对于教师原先所持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任务量等都提出了较大挑战,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管理者需要给予教师可持续的培训及支持。作为形成性评价实践的核心力量,教师常对形成性评价的复杂性理解不足,改变缓慢,典型的表现是教师往往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各项要素活动浅尝辄止,既缺乏单个活动的高质量实施,活动间的连贯性也不强。形成性评价的改革是系统性的,是教育理念到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不仅有评价方式,更包括对教学目标、课堂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方法、自身角色定位的再认识和再调整。要实现这一点,从经合组织(OECD)的深度调研报告来看,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支持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6]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步展开,一是形成性评价引入阶段,详细介绍这一评价方式的研究基础、理论框架、实施策略及改革计划;二是形成性评价强化阶段,形成一月一次的主题会议,围绕进展汇报、问题呈现、未来计划展开讨论;三是形成性评价日常化阶段,提供持续的专家咨询、交流小组等支持,随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困惑。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10-13)[2022-06-07],http://www.moe. gov. 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2]Black P,Wi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learning》,载《Assessment inEducation: principles,policy&practice》,1998,5(1):7-74页。
[3]骆文淑、杨志明:《“双减”背景下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思考》,载《中国考试》,2022(01):63-68页。
[4]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载《教育科学研究》,2013,216(03):47-51页。
[5]李婷婷、王秀红:《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2017)述评》,载《外国教育研究》,2019,46(03):103-116页。
[6]经合组织:《2015年教育政策展望:改革》,巴黎:经合组织出版社,2015:124页。
作者简介
杨 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比较教育、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