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9版
大学生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偏好调查及防范对策
元,未兑付款项380亿元。这些恶性事件爆发及社会负面报道增多使得大学生风险意识增强,对互联网金融新产品存在一定的防备心理。只有互联网金融发展大环境不断改善,政府监管力度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合规发展、稳健运营,才能使大学生风险偏好发生改变。
  提高大学生互联网金融产品理性投资水平的对策
  1、政府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正在进行理财,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社会应是鼓励提倡大学生理财的,为了给学生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和征信系统,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作用,为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政策大环境;对出现的不良网贷现象坚决打击与取缔,如红极一时的P2P网贷产品于2020末归零,就展示出政府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力度与决心。这些举措保护了大学生理性投资的积极性。
  2、高校加强理财教育
  通过调查发现非金融专业学生对待互联网金融产品有更高的风险偏好,根源于在缺乏理财知识,易形成投资的冲动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理财教育,可通过增加开设理财专业知识与实验实训等全校性选修课程,或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精英入校开办讲座,或举行互联网金融产品模拟投资大赛等鼓励大学生大胆尝试投资;教育学生如何识别合规合法的网络平台和金融产品创新,从而有效规避不良“校园贷”的诱导;教育学生掌握金融投资逻辑,从而提高其财商素养水平。
  3、互联网金融企业创造合规的理财实践平台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月生活费较高,可支配的资金多,偏好高风险收益金融理财产品,为了有效服务这个目标客户群,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对大学生开展风险偏好调查及金融理财需求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做到精确营销,应创新产品设计,通过技术等手段防控风险,保护大学生投资者权益与热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具备社会责任感,接受法律监管,尽力消除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乱象,保证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可靠性,帮助大学生养成理性投资的良好习惯。
  4、大学生理性评估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高年级大学生具备高风险偏好,能承受投资损失更大些,根源于大学生随着阅历丰富与实践经验积累对风险抗压能力提升了,能更加正确把握自身风险偏好与理财能力,关注理财信息,做到不盲目跟风,加强风险识别防范能力;理财过程中遇到问题,能与家庭、学校等及时沟通,寻求帮助,通过处理问题提升自身的理财技能;理性参与投资理财能帮助形成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杜绝超前消费的良好风气。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切合实际地进行正确的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行为,能为今后的人生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结 论
  由于可自由支配资金不充裕,缺乏理财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不少缺陷,互联网理财产品风险大,这些原因使得大学生无力承担风险较大的理财产品,偏向于稳健型产品,成为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这与当下大学生的现状基本吻合。随着政府、高校、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努力投入,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学生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风险偏好是会越来越理性的,应动态、辩证地分析研究这一群体的理财行为。
  参考文献
  [1]牛瑞芳:《互联网金融》,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9年,2-6页。
  [2]陈涔:《互联网金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254-256页。
  [3]宋妍:《风险偏好理论视野下农业产业化的困境与出路》,载《内蒙古电大学刊》,2020(05):20页。
  [4]刘祥春、白冰、陈晓敏等:《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高校的调研》,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04):114-117页。
  [5]林悦、曾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大学生理财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某高校为例》,载《科教导刊》,2021(29):190-192页。
  [6]芮文星、蔡炯:《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研究》,载《时代经贸》,2020(01):22-23页。
  作者简介
  罗桂芳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
  史小科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