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高校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2021年3月以来,陕西省积极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有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但高校仍存在技术转移力量不足、项目缺乏长远布局、服务全省力度不够等问题。陕西高校未来应从推进机制改革、规划重点培育,加强校地合作等方面着手,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既是大学服务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与科研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又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陕西省拥有8所“双一流”高校、数百所科研院校,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底蕴与教育资源优势。[1][2]但是,陕西的转化成效却显得有些不尽如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仅1758.72亿元,远低于北京市的6316.16亿元。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首次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推动陕西省从科教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加力加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1年3月,陕西启动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3]两年来,全省高校积极融入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
秦创原建设成效
截至2023年3月,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两年来,陕西成功打造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秦创原建设成果日益显现。[4]
(一)解除转化束缚“细绳子”,加速成果落地“大市场”
一是催化了“三项改革”新模式。陕西省印发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方案》《十条措施》,全省75所高校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举措。[5][6]二是充分发挥路演作用。加强校企对接,按照“每周发布+月度专场”,常态化举办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全省高校举办专场成果路演、校企对接等路演1600余场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7万余个。[7]转让专利技术2500余项,高校科研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800余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增幅超过30%,2022年达到3053.5亿元,是2020年的1.74倍,居全国第6位,西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列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