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以改革精神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级保护动物24种,鱼类40种。[5]这些种类数量和内地一些地区比,可能不算多,但是这些物种大多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所以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三江源具有重要的全球价值。
在文化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事实上,三江源本身就因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令世人瞩目。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这里诞生了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瑶池相会等上古昆仑神话。在中国目前的民族构成中,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民族的原始神话传说、文化传承和昆仑文化有关。历史学家早已证明,羌族、纳西族、普米族、景颇族、彝族包括现代缅甸人等民族,都是西北古羌人从河湟地区沿着三江并流的走廊南迁形成的。中华民国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先生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从青海的山脉、水源清楚知道,中国文化发祥地不在别处,就在青海高原。20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罗家伦先生来青考察,挥笔写下的《中华民族的故乡》,收录在台湾国文教材,传唱至今。
国家为什么要在三江源地区设立国家公园
这个问题就要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讲起。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三江源冰川雪山萎缩、湿地湖泊减少、草地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阻,群众生活水平下降,这给当地群众和河流下游地区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6]比如,地处黄河源头的玛多县,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是全国分配水平最高的县,后来由于过度放牧、滥采金矿,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从首富县一度沦落为全国贫困县。为有效化解三江源生态之殇,2000年青海成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8年底,先后投入244亿元,开展了三江源一期、二期生态保护修复这一长时间、大规模、系统性工程,使三江源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3]实践中我们深感,按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去管理三江源,还面临一些体制方面的桎梏,比如,政出多头、九龙治水问题,在生态保护的同时没能让牧民切实享受到生态红利的问题,保护地各种类型并存、缺乏系统性治理的问题,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没有纳入保护地、实现完整性保护的问题等。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构想,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7]二十年间,三江源“中华水塔”保护实现了三个跨越,迈上了三个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8]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承担着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职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每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节点、重要环节,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①“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②的重大政治要求,坚持履行“源头”责任,勇扛干流担当,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作为一号工程,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在体制机制方面,归并国家公园内四县国土、环保、水利、林草等职能,实施大部门改革,打破了九龙治水藩篱;整合六类15个自然保护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进行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实现了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发布实施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等地方标准,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垃圾管理等14个管理办法,探索提升国家公园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等,这些为后来其他国家公园设立及创建提供了青海经验。
在生态治理修复方面,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先后投入86.61亿元,实施了一批巡护道路、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场改良、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3]同时,为了保护好水源地,青海注销了地处三江源地区的全部48宗矿业权和水电站,三江源国家公园内20宗,为全国大局牺牲了自身的发展利益。通过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2020年达到61.9%,较2015年
在文化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事实上,三江源本身就因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令世人瞩目。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这里诞生了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瑶池相会等上古昆仑神话。在中国目前的民族构成中,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民族的原始神话传说、文化传承和昆仑文化有关。历史学家早已证明,羌族、纳西族、普米族、景颇族、彝族包括现代缅甸人等民族,都是西北古羌人从河湟地区沿着三江并流的走廊南迁形成的。中华民国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先生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从青海的山脉、水源清楚知道,中国文化发祥地不在别处,就在青海高原。20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罗家伦先生来青考察,挥笔写下的《中华民族的故乡》,收录在台湾国文教材,传唱至今。
国家为什么要在三江源地区设立国家公园
这个问题就要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讲起。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三江源冰川雪山萎缩、湿地湖泊减少、草地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阻,群众生活水平下降,这给当地群众和河流下游地区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6]比如,地处黄河源头的玛多县,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是全国分配水平最高的县,后来由于过度放牧、滥采金矿,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从首富县一度沦落为全国贫困县。为有效化解三江源生态之殇,2000年青海成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8年底,先后投入244亿元,开展了三江源一期、二期生态保护修复这一长时间、大规模、系统性工程,使三江源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3]实践中我们深感,按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去管理三江源,还面临一些体制方面的桎梏,比如,政出多头、九龙治水问题,在生态保护的同时没能让牧民切实享受到生态红利的问题,保护地各种类型并存、缺乏系统性治理的问题,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没有纳入保护地、实现完整性保护的问题等。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构想,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7]二十年间,三江源“中华水塔”保护实现了三个跨越,迈上了三个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8]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承担着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职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每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节点、重要环节,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①“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②的重大政治要求,坚持履行“源头”责任,勇扛干流担当,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作为一号工程,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在体制机制方面,归并国家公园内四县国土、环保、水利、林草等职能,实施大部门改革,打破了九龙治水藩篱;整合六类15个自然保护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进行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实现了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发布实施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等地方标准,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垃圾管理等14个管理办法,探索提升国家公园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等,这些为后来其他国家公园设立及创建提供了青海经验。
在生态治理修复方面,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先后投入86.61亿元,实施了一批巡护道路、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场改良、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3]同时,为了保护好水源地,青海注销了地处三江源地区的全部48宗矿业权和水电站,三江源国家公园内20宗,为全国大局牺牲了自身的发展利益。通过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2020年达到61.9%,较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