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以改革精神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6%左右。[4]近五年,地表水资源量较多年平均偏多33.7%,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其中I类水质比例接近40%。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由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撒欢,猎隼、黑颈鹤、金雕等猛禽在蓝天翱翔,兔狲、藏狐等网红精灵在草原繁衍生息,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9]
在共建共享民生改善方面,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三江源地区还实施生态奖补、民生改善等政策措施,使当地牧民在保护中增加就业,得到资金支持,实现脱贫致富。特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联动,强化生态管护政策支撑,为保护地每户牧民提供一个生态公益岗位,每年补助资金3.7亿元,17200多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有了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许多牧民成了雪豹自然观察旅行、澜沧江漂流等特许经营的导游,在收入提高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生态保护事业,民族生态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广大牧民世代生存的家园得到保护,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真正写进老百姓心坎里的德政善举。同时,“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让生态管护员参与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中,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推动了牧区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4]
在生态文化传承方面,青海省政府会同国家林草局连续举办两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形成了《西宁共识》,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大提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知名度。积极在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建国七十周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环境日”“奋进新时代——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成就展”等舞台宣传推广三江源。多次协调组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及省垣媒体,联合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国媒体行”“百眼百媒看三江”等大型采访活动,刊播转载宣传三江源的稿件有440万余篇,多篇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22年,三江源新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49期,创造了历史。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开通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快手等平台,2019斑头雁直播活动被中央文明办、生态环境部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十佳公众参与案例”,让更多的公众走进三江源、了解三江源、热爱三江源。高质量完成多部纪录片和宣传片的摄制播出,纪录片《三江源国家公园》、广播剧《坚守可可西里》和书籍《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均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集《山宗水源》在2023年北京电影节3000多部中外短视频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中华水塔》获中国十佳纪录片奖和中国纪录片最佳摄像奖。未来几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二季以及三江源版的“动物世界”等系列纪录片将陆续拍摄,《藏羚羊》《黑颈鹤》预计年内可以完成拍摄制作,《雪豹》《野牦牛》《金雕》等已列入明年拍摄计划。2024年,编纂出版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是我国第一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全系统解说手册、自然科普大全、珍稀物种专辑、行走纪行丛书、生态文化专辑、自然教育读本和立体绘本等7个子项27册图书,被中宣部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三江源国家公园日益成为青海最亮丽名片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八年来,青海举全省之力全力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试点工作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通报表扬,并作为青海唯一案例,入选中组部编撰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改办常务副主任穆虹评价说:“青海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全面完成了试点任务,青海的工作最认真、组织最有力、推动最扎实、成果最实在,最符合中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