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不能搞“一刀切”,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
(二)数字技术带来乡村产业趋同问题
产业趋同指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逐渐趋同,导致资源、技术、市场等竞争加剧。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培育,利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信息共享实现了农产品销售的多渠道和广范围,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可溯源、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管理水平。然而,数字技术应用在促使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同时,也使得各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具备了相似的技术和市场基础,以往因地域、资源等因素形成的产业特色逐渐淡化,各地产业因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战略规划,一味盲目追求数字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而产生了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趋同问题。许多地区选择了相似的农业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等。这种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竞争的加剧,带来了资源错配、利用率下降等问题。
(三)乡村数字化发展核心技术研发和自控力太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技术、智能化决策、高质量农田管理、农产品销售和农村治理等各环节都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场景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端研发人才,而作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农民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乡村数字建设的核心技术只能依赖外部研发。但是,外部研发对乡村的真实需求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其研发成果相似性很大,各地难以形成自身的技术特色和竞争优势。同时,也使得乡村数据的安全性受到挑战,数据泄露、滥用等风险加大,后期技术维护成本提高,从而影响乡村对数字化发展的自控能力,减缓乡村振兴进程。
(四)数字化基础薄弱,资金人才匮乏
现阶段,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主要体现为,中西部乡村多山地丘陵,地势地形复杂,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数字化设备相对较少,缺乏高质量的互联网接入,网络覆盖不全,村民无法享受到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同时,乡村振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资巨大,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民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贷款,乡村振兴资金缺口较大,用于乡村数字技术自主研发的资金更是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