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9版
榆阳区树立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标杆
    “头雁”专家工作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约

    榆阳“头雁”万堆林和种植户共同查看土豆收获情况(摄影丨贾赟)

    榆阳“头雁”产品巨型瓜展出(摄影丨王欣)

巴拉素镇和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一同了解西瓜生长收获情况(摄影丨贾赟)

    榆阳“头雁”张师丽在设施大棚里采摘西瓜(摄影丨王欣)

    联农带农——“头雁”带领群众增收(摄影丨贾赟)

为“头雁”提供决策咨询、市场研判等服务,破解“头雁”发展瓶颈难题,组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食品精深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强化联盟内部资源共享,推进“头雁”之间互联互促,进一步增强“头雁”辐射带动能力。
  此外,榆阳区在总结“三段式培训”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出台“头雁”奖励激励、资金保障、产业扶持、金融服务、创业扶持等一揽子综合扶持政策,将“头雁”产业项目优先纳入扶持计划,根据综合考评结果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奖补,并优先推荐“头雁”作为“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和村级后备力量人选,激发“头雁”联农带农的成就感、荣誉感。
  利益联结 联农带农富起来
  近日,走进榆阳区小纪汗镇黄土梁村塑料拱棚,马铃薯迎来错峰上市的丰收时刻。旺兴家庭农场负责人万堆林和农户手持铁锹,忙碌地收获这一季的劳动成果。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回来后,我的种植观念发生了转变,引入了全套农机设备,引进了六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试种,现在上市的大棚马铃薯平均售价比普通马铃薯高50%以上,尤其和辣椒倒茬种植后,每棚收入可达5000多元,真正做到了增产增收。”从18岁就开始从事农业种植的万堆林说。
  和万堆林一样,一批批完成第一阶段培训的“头雁”纷纷返岗,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带头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业态,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首批参加“头雁”培训的申雅君通过政企合作,创新模式组建了陕西榆商农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榆阳惠农公社数字平台,创建“亲情十九里”农产品品牌,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全区19个乡镇和2个涉农街道的农副产品进行筛选、培育,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整合资源对外统一推广和销售,带领小农户走向市场。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实施,为榆阳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以此为依托,该区创新推动“集体经济+伙场经济+数字经济”共富发展模式,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全区412个村(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种植基地”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以参与经营、合作入股、生产托管、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在“头雁”带动下,榆阳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1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7家、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3918个。下一步,榆阳区将坚持人才为先、产业为重、产改为基、共富为本,着力打造一支与榆阳区“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适应,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