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8版
韧性治理:城市社区风险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文/魏姣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更是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在我国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基层下沉,基层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不断显现,基层社区应对突发风险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大大增加,加强社区韧性建设以适应风险治理需求成为重要课题。韧性社区具有多元性、能动性和敏捷性的特征,实际调研发现,目前韧性社区建设在主体、机制、技术等维度存在不足,因此基于风险应对“主体-机制-技术”要素,提出风险治理现代化目标下韧性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1]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有效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新范式。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社区在风险事件中,成为抵御风险冲击、缓冲社会矛盾和应对不确定性扰动的主力防线,和城市风险治理的“桥头堡”。城市社区如何应对具有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和系统性的社会风险成为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认为通过增强社区韧性、链接内外资源,可以促进社会有效抵御风险。[2]推进社区韧性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下面对日趋复杂的治理环境和风险隐患,回应民众需求的适应性创举与创新性实践。
  韧性城市建设的生成逻辑
  (一)韧性与韧性理念
  韧性,也称作“抗逆力”,英文原词为“Resilience”。这一概念最早应用在工程建设领域,后拓展至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强调风险冲击后快速修复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21世纪以来,“社会”成为韧性研究的新维度,韧性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韧性治理(Resilience Governance)建立在韧性理论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调适过程为导向,关注社会风险的应对和适应。值得注意的是韧性并不是也不能规避所有的风险,而是更多地强调保护与修复。
  韧性理论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生态领域后,开辟了我国社会治理新的研究路径。学者们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社区韧性治理和韧性建设的方向、内容、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回答了“社会治理为什么要强调治理韧性”“社会治理韧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