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8版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依据及路径
    社工与残疾人朋友积极互动

面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的核心要义。从范围角度出发,共同富裕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要让人民做共同富裕的判定者。从内容层面来看,“共同富裕”的“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体现共同富裕“富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上,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内涵的内容,又强调共同富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实现从追求高速度到追求高质量的转变,注重思想、道德、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而在实践层面,则要求全局、系统地看待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性、渐进性的过程,尤其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这就需要分阶段、分地区、分群体来制定不同的目标,这也决定了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渐进性的过程。
  共同富裕理念的实践现状——以常州市“残疾人之家”为例
  残疾人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也是共同富裕的参与者与建设者,要让残疾人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研究以常州市“残疾人之家”为例,通过对其建设情况、服务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增强残疾人幸福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为其他地区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残疾人之家”是“根据残疾人需求和基层工作特点,依托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以辅助性就业为主,集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1]根据现有资料以及调研情况,目前常州市的“残疾人之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管理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匮乏
  资金投入不足是常州市“残疾人之家”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和运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根据常州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常州市共有持证残疾群众8.5万人,而截至2023年,常州共有“残疾人之家”133家,平均1家需要容纳残疾人640人。[3]尽管政府近年来已经加大了对“残疾人之家”的扶持力度,但是现有的“残疾人之家”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全市残疾人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一部分“残疾人之家”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硬件设施落后,服务质量不高,无法开展一些必要的技能训练、康复训练活动等,影响残疾群众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对从事残疾群众工作有专业性和技能性要求,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来开展。根据省残联《“残疾人之家”建设实施方案》和《常州市“残疾人之家”建设实施细则》的建设标准,“残疾人之家”必须匹配具有相应工作能力和经验的管理和服务人员,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置比例不低于1:10。[1]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人才资源的短缺依旧是“残疾人之家”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全职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