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依据及路径
业化程度不高。由于“残疾人之家”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参照最低工资标准执行[4],工资较低,而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高,使得招聘人才和留住人才成为一大挑战。
(二) 服务内容方面:服务质量不高,社会参与度不够
“残疾人之家”服务质量的高低和残疾群众机构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残疾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江苏省“ 残疾人之家”建设实施方案》指明,“残疾人之家”应开展残疾人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就业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创业能力。根据常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2022年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线上调查结果,有31%的参加问卷的残疾群众希望参加计算机类的培训项目[5]。这显示出残疾群众对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有着极高的兴趣和需求,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更具现代感,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技能培训。然而,根据走访、调研的结果,部分“残疾人之家”提供的就业培训往往以手工类为主,提供的服务过于单一。同时,由于常州市“残疾人之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运营理念较为滞后,重基础性服务、轻针对性帮扶,重物质帮助、轻精神鼓励等,未能针对残疾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提供比较精准的服务。以2022年度常州市钟楼区残疾人之家现状知晓率调查问卷为例,有75%的受访残疾群众共参加了1-3次“残疾人之家”志愿活动,有18%的群众从未参加志愿活动。[6]
从机构本身出发,“残疾人之家”开展活动的对象多为智力残疾、精神残疾或肢体残疾群体,理论上,志愿活动是残疾群众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可以帮助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使他们能够拥有参与生产活动的能力,但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出现家庭不允许、本人不愿意参加等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对“残疾人之家”的不理解、不信任。由于残疾人家庭对于“残疾人之家”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由于对“残疾人之家”的认知有限,对其能力和作用抱有疑虑。他们认为,“残疾人之家”无法保障残疾人在外参与活动的安全,担心残疾人在外遭受欺凌或伤害。相较于在公共场所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他们更加愿意残疾人留在家里,认为在家庭中残疾人能够得到更加细致的关心与照顾。这种选择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对残疾人关爱和理解的不足,也揭示了“残疾人之家”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
(三)社会影响方面:公众认识不深,市场参与度不高
社会公众的认知态度也是影响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从2022年度常州市钟楼区残疾人之家现状知晓率调查中可以看到,围绕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有53%的受访群众选择了“其他人歧视导致难以找到就业岗位”。[6]
这说明,在当前社会,有些公众对残疾人以及“残疾人之家”机构的认识不清晰、行为不尊重,甚至歧视、嘲笑残疾群众,对残疾人的需求和权益缺乏理解和尊重,也对“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和服务缺乏支持和配合。从市场角度来看,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的参与和贡献还不足。社会组织是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弥补治理资源不足的重要功能。但是目前,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之家”的方式比较单一,过于重视“生存型”救助、而轻视了“发展型”救助,对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培训、社交活动等方面的关注和帮助较少。部分社会组织往往倾向于开展短期、应急性的援助项目,而未进行长期跟进和效果评估,这也导致残疾人获得的帮助不稳定,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
同样,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有所缺失。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但是目前,部分企业老板在与“残
(二) 服务内容方面:服务质量不高,社会参与度不够
“残疾人之家”服务质量的高低和残疾群众机构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残疾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江苏省“ 残疾人之家”建设实施方案》指明,“残疾人之家”应开展残疾人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就业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创业能力。根据常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2022年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线上调查结果,有31%的参加问卷的残疾群众希望参加计算机类的培训项目[5]。这显示出残疾群众对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有着极高的兴趣和需求,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更具现代感,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技能培训。然而,根据走访、调研的结果,部分“残疾人之家”提供的就业培训往往以手工类为主,提供的服务过于单一。同时,由于常州市“残疾人之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运营理念较为滞后,重基础性服务、轻针对性帮扶,重物质帮助、轻精神鼓励等,未能针对残疾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提供比较精准的服务。以2022年度常州市钟楼区残疾人之家现状知晓率调查问卷为例,有75%的受访残疾群众共参加了1-3次“残疾人之家”志愿活动,有18%的群众从未参加志愿活动。[6]
从机构本身出发,“残疾人之家”开展活动的对象多为智力残疾、精神残疾或肢体残疾群体,理论上,志愿活动是残疾群众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可以帮助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使他们能够拥有参与生产活动的能力,但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出现家庭不允许、本人不愿意参加等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对“残疾人之家”的不理解、不信任。由于残疾人家庭对于“残疾人之家”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由于对“残疾人之家”的认知有限,对其能力和作用抱有疑虑。他们认为,“残疾人之家”无法保障残疾人在外参与活动的安全,担心残疾人在外遭受欺凌或伤害。相较于在公共场所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他们更加愿意残疾人留在家里,认为在家庭中残疾人能够得到更加细致的关心与照顾。这种选择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对残疾人关爱和理解的不足,也揭示了“残疾人之家”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
(三)社会影响方面:公众认识不深,市场参与度不高
社会公众的认知态度也是影响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从2022年度常州市钟楼区残疾人之家现状知晓率调查中可以看到,围绕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有53%的受访群众选择了“其他人歧视导致难以找到就业岗位”。[6]
这说明,在当前社会,有些公众对残疾人以及“残疾人之家”机构的认识不清晰、行为不尊重,甚至歧视、嘲笑残疾群众,对残疾人的需求和权益缺乏理解和尊重,也对“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和服务缺乏支持和配合。从市场角度来看,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的参与和贡献还不足。社会组织是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弥补治理资源不足的重要功能。但是目前,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之家”的方式比较单一,过于重视“生存型”救助、而轻视了“发展型”救助,对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培训、社交活动等方面的关注和帮助较少。部分社会组织往往倾向于开展短期、应急性的援助项目,而未进行长期跟进和效果评估,这也导致残疾人获得的帮助不稳定,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
同样,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有所缺失。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但是目前,部分企业老板在与“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