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6版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因应之策
  (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提高文化产品原创力
  首先,在开发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必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新疆特色文化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化产品开发全过程,进而使人们通过文创产品认识新疆、了解新疆。新疆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联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需要将传统的、优秀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在文化内涵深化、表现手法革新及文化机制变革三方面实现突破。深化文化内涵意味着,新疆民族文化资源及文创商品的开掘需深刻嵌入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与当代主流文化相融合,彰显独一无二的新疆标识与风情。至于表现手法的革新,则是依托少数民族丰富传统文化,融入最新科技成果,用现代技术语言诠释古老文化精神,增添时代气息,确保文化产品形态紧贴大众日常与心灵诉求,采用民众易于接受且喜爱的方式呈现,增强现实感,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再者,文化体制应当顺应时代的新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文化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确保文化的进步与秩序并行不悖。
  其次,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就地取材。精确界定新疆文化特征,彰显新疆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其与国际文化的交汇点,以此创造出更为显著且统一的辨识度。比如,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新疆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丰富的多民族文化遗产,要充分依托新疆独特多元的文化底蕴,通过系统收集与深度开发这些文化宝藏,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确保在旅游的各个方面彰显其独特的文化特性,提升旅行体验的品质与格调。此外,可利用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和旅游热点作为平台,巧妙融合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资源,打造一系列既保留浓郁民族风情又兼具时代感、展现现代元素的旅游表演项目及大型实地表演节目,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延伸产业链,开发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及服务,打造出文化品牌效应,从而让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
  (三)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文化人才素质
  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就要以重视培养文化创作人才为基础,而且是新疆本土的文创人才,对于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人来说,从小受到新疆地域文化的浇灌,对于新疆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耳濡目染已然深入人心。因而,培育新疆本土文创人才是关键长远之策。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策、经济上予以投入,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重点大学合作,开设人才培养计划,每年设定招生计划,为新疆本土的、热爱新疆文化的人提供一个学习空间,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利用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新疆文化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加强基层单位的人才培训,为基层文化发展注入活力,有效利用基层社区这一自然温床,甄选并培养那些立志于维系与创新本土文化的青年人。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教学实例与实践平台,引导他们参与文化建设,培育出既热爱新疆文化,又深谙新疆本土文化资源,同时兼备文化创意、管理与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文化发展储备人才。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关键在于高效整合人类文明精华中的有益成分,将其转化为弘扬民族精神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服务于文化润疆。”[4]但是,新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事业,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需要很多专业人才接续奋斗,需要凝聚政府、企业及社会全体成员合力长久地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盛春寿:《“一带一路”引领新疆遗产保护》,《光明日报》,2015-04-08(10)。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25(02)。
  [3]林艺鸣:《新疆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和保护》,《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9-102页。
  [4]李建军:《以地域多元民族文化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86页。
  作者简介
  马洁琼 中共伊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