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9版
新时代鄂西南地区族谱的现实价值与发展对策探析
    《谭氏族谱》

尚节俭。”[7]谭氏家风八句中强调忠孝诚信、爱国爱家爱民、勤俭义勇爱民等等。由此可见,鄂西南民族地区家训、家风旨在引导族人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追求以及我国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不同氏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家训、家风有机融合,进一步凝聚民族力量,增进各民族对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鄂西南地区各氏族族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族谱为载体,传递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价值取向,凝聚民族力量,使一个家族得到团结与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巩固与发展。
  (二)记载鄂西南“三交”史实,提供史料支撑
  当前学术界逐渐开展了对族际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学工作。而族谱作为记录宗族世系繁衍的主要文献资料,能够为研究鄂西南地区民族交往交融交流提供丰富史料支撑,进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鄂西南地区族谱涵盖内容丰富,不仅包括姓氏渊源、人物传记,也包括了墓志铭、氏族迁移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史或方志关于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记录的不足。譬如《冉氏族谱(利川支谱)》中记载:“晋朝冉定任湖北荆州刺史,冉道周由荆州调内陆,再入川。其子冉道周调入今四川地区,并在夔巫地区定居繁衍。”[8]《税氏族谱(笃亲堂支系第十三次增修)》中有文:“南北朝时期,为避战
  乱,建平税氏陆续外迁。因齐周对峙,居地仍硝烟不绝,遂又辗转南下,于静帝时落业古魏都汴州城郊。北建平其余税氏,除少数留居原籍外,另有一支西入蜀地新州盐亭县、一支西下楚州巴县、一支则东下阵地江州临川郡境内落业。”[9]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说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鄂西南地区不同氏族会因官职变动、战争不断等因素进行不同程度的社会迁移和人口流动,从而与不同地域的族群进行交往交流交融。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鄂西南地区族谱能够成为当下研究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的“史料档案”,成为正史和方志的恰当补充,并为推进中华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可靠的历史视角。
  (三)内含鄂西南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集体记忆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能够长久存在发展的基础。[10]族谱是一个宗族的文化产物,其中内含本宗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族谱中就记录着多元的民族文化遗产,文字记录使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下来,保护起来。譬如在《来凤县吴氏统谱》中,系统叙述了来凤县百福司镇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油茶汤”以及指尖下的非遗瑰宝“西兰卡普”等等,为后人留下灿烂的民族文化痕迹。再如《鄂西·土家·芷药坪 谭氏谱系》中,特别介绍鄂西地区被誉为“歌的海洋”的缘由,里面分类记载氏族不同种类的诗集、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了天文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而且无人不唱。他们为后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