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5版
数字文化产品与传统旅游景区的双向融合路径研究
    水陆庵雕塑(局部)

及时针对消费新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探索数字文化产品与传统景区的深度融合,深挖文化内涵、推出周边纪念品、打造定制旅游线路、针对游戏玩家策划特色活动、设计游戏与景区的互动设施等,深入分析景区的受众特点和市场需求,打造更具靶向性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方案。
  (三)多主体共同合作
  一次旅游的体验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是多个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数个环节共同作用于游客,形成游客对一个景区的整体感受。因此,地方有关部门要通过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服务品质等措施,使传统景区积累良好口碑,提升景区和整个地区的长久吸引力。此外,监管部门要全面提升管理质量和处理速度,迅速、公正处理商家坐地起价、宰客欺客、“低价团”“黑导游”等纠纷;应对市场价格、商品质量、食品卫生、广告宣传等开展全方位检查,建立和完善投诉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违规现象,规范经营行为,优化消费环境,积累游客对景区的良好印象。
  (四)探索可持续发展
  首先,数字文化产品对于传统景区的带动作用有时会呈现出短期、集中的特点,即大量游客在特定时间内涌入某一特定景区,虽然为景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对景区文物保护和内部秩序维护带来了挑战。传统景区通常年份久远,文化意义重大但又较为脆弱,需要着重保护、定期维护,大批游客涌入时若产生负面事件或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景区本身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留存都是极大伤害,因此要格外重视对游客的引导、劝诫和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其次,引导游客产生对所在地区其他景点的游览兴趣。一方面,面对游客激增,部分传统景区的配套设施落后。若出现实际游客量超过景区接待负荷的情况,可能导致游客对景区的体验不佳,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地区内传统景区旅游链条的建构,引导游客对区域内其他景区产生游览兴趣,分担特定旅游景点的客流压力,提升整个区域内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助推区域内文旅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结语
  数字文化产品和传统景点的双向融合具有由实向虚、由虚向实、虚实交替、数实融合的典型特征,两者的融合完全是可能的、可行的。对此,如何使数字文化产品和传统旅游景区实现双向、多维的交互融合,应当在实践和研究中形成全面的认识,从而使数字文化产品与旅游双向融合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晟、张玉蓉:《元宇宙视域下文化旅游数字化传播探索》,《新闻爱好者》,2022(9):60-62页。
  [2]陆高峰:《旅游+IP:文化创意旅游的新业态》,《青年记者》,2018(30):110页。
  [3]林璐、洪灵慧、沈珂琦:《基于游戏化理念的文旅体验设计》,《包装工程》,2022(18):104-111页。
  [4]张建、吴文智:《文化产业驱动旅游经济的模式与国际经验》,《旅游学刊》,2015(8):4-6页。
  [5]张朵朵、罗鹏日:《面向文化可持续的游戏化旅游体验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20(14):36-42页。
  [6]张妍、李金昊、赵宇翔:《文旅融合背景下国产游戏创新与推广的模式探索:基于《原神》的案例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21(5):107-118页。
  作者简介
  李姝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宏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