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232版
三线建设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文/汶向东
  三线建设加强了陕西工业基础,改变了陕西工业布局,建立了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造就了陕西军工、科教大省的历史地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陕西作为我国战略腹地,承载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三线建设的历史启示:只有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才能把陕西的科技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发挥对西部地区的示范作用。开展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领导,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历经三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1]是我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三线建设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后方基地,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三线建设者在艰苦创业中形成的“三线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和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推进和实施,陕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回顾总结陕西三线建设历史经验,对新时代陕西高质量发展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家三线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1、国际局势严峻险恶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周边军事形势严峻,国际环境险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将部分战略导弹对准我国大城市和重要的军事设施;美国在我国周边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包围,将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印度在美国、苏联和英国等国家的支持下,不断与中国发生冲突,以致在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边界战;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煽动下实施“反攻大陆”的作战方案。[2]
  2、建国初期工业布局不平衡
  当时我国工业的70%集中在沿海城市,50年代新建的一些国防企业也大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微乎其微,交通十分闭塞。在“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投资在内地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并修建了成渝、宝成、兰新等铁路干线,但整体而言,内陆地区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上述背景下,1964年党中央重新修订了“三五”计划,作出了“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重大决策,集中力量尽快把三线地区的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起来,逐步改变全国工业布局格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