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33版
三线建设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二)三线的地理区划及三线建设进程
  1、三线的地理区划
  三线是按照战争时期容易遭受攻击的程度,把我国领土从沿海边疆到内陆腹地划分的三个地理区域,东部沿海和边疆省区为一线地区,内陆腹地为三线地区,处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为二线地区,[4]三线地区具体是指甘肃省乌鞘岭以东、山西省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省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南的四川(含重庆市)、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地区;华南的湘西、粤西、桂西北地区;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等,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5]在以上地区开展的建设项目被称为“大三线”,相对“大三线”建设而言,还有“小三线”建设,即在全国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1]小三线建设还包括有三线建设项目的省、市、自治区 ,为大三线建设配套而建设的地方性项目。
  2、三线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线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4年和“三五”计划时期,全面展开阶段,国家投资560多亿元,重点是打基础;第二阶段:“四五”和“五五”计划时期,国家投资1492亿元,安排建设项目1100多个,形成了绝大部分工业生产能力,我国具有相当规模、门类较全、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战略大后方基本形成;第三阶段:1983年到1993年,三线调迁阶段,“关、停、并、转”、部分三线单位实施了调整改造和异地搬迁。[3]
  三线建设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境内地形复杂,山川纵横,“是屏障北疆,扼守西北,连接西南、华北和中原战区的战略要地”,[3]陕西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非常适合三线建设,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根据当年国家计委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要求,陕西省计委1968年提出,要调整陕西的工业布局,把陕西建成一个打不烂的战略后方。
  (一)为陕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
  1、改变了陕西工业布局,增强了陕西工业实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是一个农业省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陕西全省工业总产值仅有2.86亿元,占当时工农业总产值的18.8%,其中轻工业占70%以上,固定资产原值7776万元,陕西工业只有几十家设备陈旧、技术水平很低的小工厂和几万户个体手工业。[6]同时,陕西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安至宝鸡的关中地区,其他地区不仅没有现代工业,甚至手工业发展也很微弱。1965年至1976年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总投资143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14个,新增固定资产7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4亿元,地方财政25亿元。[7]三线建设时期建成运营的阳安、西侯、梅七等铁路和西万、周洋、兰宜等公路,使陕西工业沿宝成、阳安铁路线向陕南地区拓展,煤炭资源开发沿西侯铁路线向渭北地区延伸,从而形成了以西侯铁路为轴线的电力、煤炭、建材工业经济带,改变了在陇海铁路沿线工业过度集中的格局。[8]在汉中建成了拥有2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〇一二基地,即运八运输机研制生产基地,同时投资建成的机床、轴承、工具和复杂刀量具等民用工业企业和略阳钢铁厂,使汉中跨入机械制造工业的行列,有了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在宝鸡建成了航天、电子、兵器、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