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34版
三线建设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重型汽车和有色金属等20多家企业,在加强传统产业的同时,为航天、微电子、汽车、特种材料等新型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宝鸡为中心,以虢镇、蔡家坡等工业城镇为结合点,沿陇海、宝成铁路和西宝、宝汉、宝平等公路干线两侧展开的工业布局;在铜川、渭南、商洛、安康、延安等地区,建成一批电子工业、火电与水力发电、建筑材料、大型煤矿等企业;在西安地区安排建设项目188个,总投资137亿元,建成了机械、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冶金、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化工、煤炭、轻工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和相配套的地方工业企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生产配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3]
  2、建立起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
  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防建设,安排的建设项目侧重在军工。1964年至1979年,在陕西地区共完成投资近30亿元,新建和迁建国防工业项目117个(含8个地方军工厂),其中生产企业60个,科研院所26个,事业单位31个。同时陕西的小三线建设,即陕西省的地方军工建设项目有8个,共投资1.54亿元,建成了10多条轻武器生产线,具有迫击炮、班用轻机枪、半自动步枪、高射机枪弹、导火索、导爆索、木柄手榴弹、反坦克[3]
  地雷和反步兵跳雷和铵梯炸药等生产能力。
  经过三线建设,陕西已形成涵盖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和军工电子六大行业,门类齐全,厂、所、院、校配套的完整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航空工业建成了两个军民用飞机生产制造基地,形成飞机总体设计、制造、试验、试飞、适航审定和教学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航天工业建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两大研制生产基地;[8]电子工业形成了从元器件、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到整机生产的完整体系,成为我国电子工业基地;核工业形成了核原料地质勘探、矿山开采、核工业控制设备、测试仪表、高压容器的研制、生产能力;兵器工业具备了从研究到设计、试制、批量生产各种常规兵器的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兵器工业基地;[9]船舶工业具备了舰、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和水中兵器研制、生产能力。
  (二)加速了陕西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
  三线建设不仅奠定了陕西坚实的工业基础,而且在加快当地社会文明进程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业方面,为了加快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支持三线工业建设,“三五”至“四五”期间,国家在陕农业建设投资达8.1亿元,比“一五”和“二五”期间增长了156.3%。国家在关中、陕南地区投资修建了一些大中型的水利设施,投资建设了陕西手扶拖拉机厂、富平拖拉机厂等重点农机企业,形成年产7000辆拖拉机和批量生产播种、铡草、脱粒等上百种农机产品的生产能力,为农业稳产增产创造了条件,改变了千百年来陕西农业依靠畜力和人工的落后生产方式;[3]在推进社会文明发展方面,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感召下,一大批来自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北、西北、中原、江南等地区思想进步、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来到陕西,支援三线建设,他们不仅和当地援建民工在一起劳动,而且还深入农村,指导和支援当地农业生产,对当地援建民工和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落后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为三秦大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陕西作为三线建设的典型省份,中央各部门在陕西安排了近400多个项目[3],按照“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矿带新厂矿、老工人带新工人”的原则,从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调来10多万名技术骨干和10多万人的建筑大军及工程兵参加陕西的三线建设,[8]他们以国家的需要为使命,怀着一腔青春热血与报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