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35版
三线建设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志,背起行囊、跋山涉水,远离繁华的都市和眷恋的故乡,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陕西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等条件异常艰苦的地区,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环境差、生产工艺水平落后、现代工业基本要素极为缺乏、生产条件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开山辟路、遇水架桥,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建成了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核工业和汽车生产等工业基地,在陕西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交通、机械、军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使陕西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后方基地。六十年来,三线建设者扎根陕西艰苦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10]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贵品德,形成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4]以前所未有的建设壮举谱写了荡气回肠的奋斗史诗,不但为陕西经济建设奠定了巨大的物质基础,而且给三秦大地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三线调整以来,三线企业绝大部分迁入西安、宝鸡、汉中等大城市进行发展,在搏击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大潮中,三线企业继续发扬“三线精神”,打造特色企业文化,胸怀祖国、志存高远、艰苦创业,再次取得骄人业绩和辉煌成就,为国家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三线调整改造为陕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由于三线建设的主要出发点是备战打仗,按照“分散、靠山、隐蔽”原则,多在山区地形、地质、地貌复杂,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的地方建设的项目,实施过程又受到“左”的干扰和破坏,加上经济、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客观上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局势的缓和,国家发展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些三线军工企业,出现了军品任务锐减,设备闲置,企业严重亏损,职工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再加上当年三线建设布局、选址不当带来的遗留问题,有的企业已濒临破产。[11]针对三线建设企业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从新的战略全局出发,于1983年底作出了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三线调整在“七五”至“九五”期间进行,主要是以军品生产能力调整、脱险搬迁和以“军民结合,保军转民”为主的结构调整,以留住人才、摆脱经济困境为主。
  陕西在“七五”至“九五”期间经批准实施调整的项目有40个,占全国调整项目的五分之一,总投资25.84亿元,撤迁7万人。[12]通过整体改制、兼并、认购、转租、破产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不仅解决了陕西三线企业的生存问题,而且打破了封闭的经营模式,走上了更快、更好的发展道路。通过三线调整和搬迁,一批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西安、宝鸡、汉中等城市,兴建了一批工业园区,这些三线企业逐渐适应并融入市场经济大潮,成为陕西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陕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线建设对新时代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面对国际敌对势力的重重包围,从国防安全出发,通过扩展国家战略纵深,建设战略后方基地,最大限度降低战争破坏程度而制定的一项国家经济重大战略,正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巨大投入和建设,奠定了陕西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科教大省地位。三线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地方经济只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求得快速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党的二十大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