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空,为我们提供干事创业不竭的精神力量。目前陕西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投资与建设的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已成为新时代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80后、90后出生的员工已是这些单位的主要力量。回顾三线建设历史,弘扬和传承“三线精神”,是新时代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让年轻一代真切感受到三线建设者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而且可以让他们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真正含义,激发工作热情,坚定理想信念。
(三)开展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陕西三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在陕西建成了我国重要的军民用工业基地,留下了大量的厂房、车间、附属设施、生产设备、产品以及文献、图片、音像资料等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三线建设者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三线建设最直接的历史见证,[17]是“三线精神”的物质载体。随着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和迁移,三线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丢失、损毁、消亡等严重问题,做好三线建设文献史料的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加强三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刻不容缓。陕西三线地区多数都在以前交通不便的山区,但这些地区山清水秀,是开发旅游的好地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建设三线特色军工小镇,打造差异化的三线工业遗产旅游景区,[18]既可使三线文化与“三线精神”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可推动陕西三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结语
三线建设不仅是以备战为目的,在我国西南、西北等战略腹地开展的一场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和伟大实践。陕西作为我国的战略腹地,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承载着国家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三线建设虽已过去60年,但回顾总结陕西三线建设历史,对当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陕西三线建设留下的丰富工业和文化遗产,是“三线精神”的物质载体,为新时代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开展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使三线文化与“三线精神”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青年一代理想信念的客观需要。因此加强对陕西三线建设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有威、周升起:《近五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开放时代》,2018(2):69-76页。
[2]朱民强:《“总体布局”视域下毛泽东三线建设研究》,《学术探索》,2013(2):83-87页。
[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的三线建设》,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3-31页。
[4]陈先兵:《论“三线精神”的理论内涵和重要价值》,《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4):23-28页。
[5]陈东林:《50年后的回眸 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发展》,2015(2):65-67页。
[6]岳珑、马云:《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变迁与陕西工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3):103-112页。
[7]曾慎达:《陕西地区的三线调整?陕西的三线建设》,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257页。
[8]文纯祥:《发扬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国防科技工业》,2014(11):51-53页。
[9]陈子平:《从档案里看陕西三线建设?陕西档案》,2017(3):19页。
[10]张全景:《发扬“三线建设”的创新精神 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经贸导刊》,2016(12):15-17页。
[11]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得与失》,《当代经济研究》,2005(6):70-72页。
[12]张树田:《回忆三线调整?陕西的三线建设》,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262页。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2024(1):8页。
[1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07-22(01)。
[15]《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 强化使命担当 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中国经济周刊》,2024(5):20-21页。
[16]李群山、葛维春:《充分发挥三线文化的育人功能——当代大学生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认知情况调查与思考》,《宜春学院学报》,2016(2):111-115页。
[17]李群山、崔一楠:《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计量分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07-111页。
[18]吕建昌:《现状与研究对策: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东南文化》,2019(3):6-12页。
作者简介
汶向东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
(三)开展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陕西三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在陕西建成了我国重要的军民用工业基地,留下了大量的厂房、车间、附属设施、生产设备、产品以及文献、图片、音像资料等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三线建设者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三线建设最直接的历史见证,[17]是“三线精神”的物质载体。随着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和迁移,三线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丢失、损毁、消亡等严重问题,做好三线建设文献史料的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加强三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刻不容缓。陕西三线地区多数都在以前交通不便的山区,但这些地区山清水秀,是开发旅游的好地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建设三线特色军工小镇,打造差异化的三线工业遗产旅游景区,[18]既可使三线文化与“三线精神”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可推动陕西三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结语
三线建设不仅是以备战为目的,在我国西南、西北等战略腹地开展的一场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和伟大实践。陕西作为我国的战略腹地,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承载着国家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三线建设虽已过去60年,但回顾总结陕西三线建设历史,对当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陕西三线建设留下的丰富工业和文化遗产,是“三线精神”的物质载体,为新时代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开展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使三线文化与“三线精神”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青年一代理想信念的客观需要。因此加强对陕西三线建设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有威、周升起:《近五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开放时代》,2018(2):69-76页。
[2]朱民强:《“总体布局”视域下毛泽东三线建设研究》,《学术探索》,2013(2):83-87页。
[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的三线建设》,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3-31页。
[4]陈先兵:《论“三线精神”的理论内涵和重要价值》,《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4):23-28页。
[5]陈东林:《50年后的回眸 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发展》,2015(2):65-67页。
[6]岳珑、马云:《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变迁与陕西工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3):103-112页。
[7]曾慎达:《陕西地区的三线调整?陕西的三线建设》,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257页。
[8]文纯祥:《发扬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国防科技工业》,2014(11):51-53页。
[9]陈子平:《从档案里看陕西三线建设?陕西档案》,2017(3):19页。
[10]张全景:《发扬“三线建设”的创新精神 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经贸导刊》,2016(12):15-17页。
[11]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得与失》,《当代经济研究》,2005(6):70-72页。
[12]张树田:《回忆三线调整?陕西的三线建设》,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262页。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2024(1):8页。
[1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07-22(01)。
[15]《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 强化使命担当 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中国经济周刊》,2024(5):20-21页。
[16]李群山、葛维春:《充分发挥三线文化的育人功能——当代大学生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认知情况调查与思考》,《宜春学院学报》,2016(2):111-115页。
[17]李群山、崔一楠:《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计量分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07-111页。
[18]吕建昌:《现状与研究对策: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东南文化》,2019(3):6-12页。
作者简介
汶向东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