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乡村振兴发展报告:成效、挑战与展望
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地方特色实践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
广西乡村振兴的政策驱动与成效分析
2024年是广西乡村振兴砥砺奋进的关键一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1]在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增收、人才培育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强化政策赋能,支持多领域突破
积极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全力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涵盖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食物节约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强化资金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资金保障专责小组推进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确保2024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45%,确保资金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安排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财政衔接补助资金74.1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640个,推动重点地区补短板促发展。
(二)收入稳健增长,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
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协同推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科学调整2024年度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范围至8000元,累计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6.41万户60.06万人,累计稳定消除风险10.57万户39.77万人,其中2024年新纳入监测对象14773户58241人,消除风险15831户58795人。[2]完善到户到人帮扶政策“工具箱”,实现平台智能化推荐帮扶政策,对4.2万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实施“提级帮扶”。规范帮扶产业和项目资产管理,发放以奖代补资金约33亿元,受益脱贫人口约110万户。强化产业联农带农,带动约35万脱贫户实现增收,新增发放小额信贷28.33亿元支持产业发展。“一对一”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全区4311家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6.41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28.21万脱贫人口,同比增长9.24%。2024年底,全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为290.3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24%。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1元,增速7.6%,分别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1.0、0.5个百分点,增速居中西部省份前列。[2]
(三)立足特色优势,推动产业振兴
突出特色资源禀赋与差异化竞争优势,强化产业要素集聚与协同创新,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4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1866个,名特优产品总数124个,累计认证“桂字号”农业品牌641个。[2]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33个榨季位居全国第一,水果产量连续7年排全国第一,推动融安金柑、百色芒果、武鸣沃柑等优质水果品牌声誉日隆、价值提升。都安瑶族自治县藤编产业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实施打造国家级林业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成功举办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及其配套活动,打造国家级林业产业集群,林草产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融合发展成效突出,如柳州螺蛳粉产业链覆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领域,2024年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3]梧州六堡茶产业利用数字化赋能茶园、茶企、茶市,推动茶园面积突破40万亩,综合产值250亿元。[4]
(四)人才回流聚集,夯实智力支撑
高度重视人才振兴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一系列举措,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大力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
广西乡村振兴的政策驱动与成效分析
2024年是广西乡村振兴砥砺奋进的关键一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1]在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增收、人才培育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强化政策赋能,支持多领域突破
积极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全力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涵盖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食物节约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强化资金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资金保障专责小组推进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确保2024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45%,确保资金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安排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财政衔接补助资金74.1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640个,推动重点地区补短板促发展。
(二)收入稳健增长,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
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协同推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科学调整2024年度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范围至8000元,累计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6.41万户60.06万人,累计稳定消除风险10.57万户39.77万人,其中2024年新纳入监测对象14773户58241人,消除风险15831户58795人。[2]完善到户到人帮扶政策“工具箱”,实现平台智能化推荐帮扶政策,对4.2万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实施“提级帮扶”。规范帮扶产业和项目资产管理,发放以奖代补资金约33亿元,受益脱贫人口约110万户。强化产业联农带农,带动约35万脱贫户实现增收,新增发放小额信贷28.33亿元支持产业发展。“一对一”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全区4311家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6.41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28.21万脱贫人口,同比增长9.24%。2024年底,全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为290.3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24%。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1元,增速7.6%,分别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1.0、0.5个百分点,增速居中西部省份前列。[2]
(三)立足特色优势,推动产业振兴
突出特色资源禀赋与差异化竞争优势,强化产业要素集聚与协同创新,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4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1866个,名特优产品总数124个,累计认证“桂字号”农业品牌641个。[2]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33个榨季位居全国第一,水果产量连续7年排全国第一,推动融安金柑、百色芒果、武鸣沃柑等优质水果品牌声誉日隆、价值提升。都安瑶族自治县藤编产业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实施打造国家级林业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成功举办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及其配套活动,打造国家级林业产业集群,林草产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融合发展成效突出,如柳州螺蛳粉产业链覆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领域,2024年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3]梧州六堡茶产业利用数字化赋能茶园、茶企、茶市,推动茶园面积突破40万亩,综合产值250亿元。[4]
(四)人才回流聚集,夯实智力支撑
高度重视人才振兴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一系列举措,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大力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