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乡村振兴发展报告:成效、挑战与展望
能培训和比赛,挖掘和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乡村工匠。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培育认定各级乡村工匠1829名,辐射带动农民30.28万人就业增收,其中脱贫人口14.9万人。实施人才“组团式”帮扶,2024年选派890余名帮扶人才到2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开展帮扶工作,推动当地医疗、教育和科技水平提升。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2024届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达94%。通过对各类人才提供创业补贴、住房补贴、小额贷款等支持,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农村创业,鼓励人才回流。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五)农文旅融合共进,文化传承重焕新机
结合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举办2024年“文旅赋能·和美乡村”广西乡村旅游嘉年华活动,推出蚝门盛宴、潇贺古道等5条广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趣味采摘、探访边关等3条水果主题线路。2024年上半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达1.32亿人次,收入约1233.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24.1%。截至2024年底,广西共创建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0个。[5]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民族文化在提升乡村凝聚力和吸引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桂林阳朔县遇龙河景区,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通过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增强了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乡村凝聚力。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形成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局面。
(六)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改善
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生态振兴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建设大中型水库美丽移民村350个,新增1600个自然村(屯)通硬化路,改造农村危房5785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0.6%。按照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对农村传统厕所进行改造升级。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2024年实现垃圾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5%。在污水治理方面,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对于人口集中的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口分散的村庄,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处理。2024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9%。[2]
(七)强化组织建设,筑牢稳固根基
持续推进农村党组织分类管理,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力有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注重发展年轻党员。建立健全党组织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考核等制度,确保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村民议事会,优化村民参与乡村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乡村治理透明度和公正性明显提高,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广西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特色模式
广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与特色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深化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经验。
(五)农文旅融合共进,文化传承重焕新机
结合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举办2024年“文旅赋能·和美乡村”广西乡村旅游嘉年华活动,推出蚝门盛宴、潇贺古道等5条广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趣味采摘、探访边关等3条水果主题线路。2024年上半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达1.32亿人次,收入约1233.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24.1%。截至2024年底,广西共创建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0个。[5]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民族文化在提升乡村凝聚力和吸引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桂林阳朔县遇龙河景区,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通过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增强了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乡村凝聚力。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形成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局面。
(六)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改善
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生态振兴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建设大中型水库美丽移民村350个,新增1600个自然村(屯)通硬化路,改造农村危房5785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0.6%。按照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对农村传统厕所进行改造升级。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2024年实现垃圾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5%。在污水治理方面,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对于人口集中的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口分散的村庄,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处理。2024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9%。[2]
(七)强化组织建设,筑牢稳固根基
持续推进农村党组织分类管理,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力有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注重发展年轻党员。建立健全党组织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考核等制度,确保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村民议事会,优化村民参与乡村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乡村治理透明度和公正性明显提高,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广西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特色模式
广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与特色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深化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