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0版
广西乡村振兴发展报告:成效、挑战与展望
  (一)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两化”模式
  推行线上网络化与线下网格化相结合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两化”模式,是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线上网络化依托防止返贫大数据平台,整合20多个部门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农户全量数据库。其部门数据比对预警功能,能对农户关键指标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便自动生成预警名单并推送给相关工作人员。自2023年9月预警模块运行以来,已累计纳入监测对象2.16万户,有效实现返贫风险早发现。“排查工作”模块优化排查流程,实现业务全流程网上操作,自动生成电子档案,大大减轻了基层负担。
  线下网格化通过“4+2+2”网格化机制,明确各级责任。设置“四级网格长”,约2万名四级网格长统筹工作;每个行政村设“两类监测员”,包括1.2万名村级监测信息员和3.15万名监测网格员,前者专职负责村级监测信息化工作,后者对农户返贫风险开展常态化监测。同时,划分网格责任,一级网格员结合日常帮扶走访,二级网格员点对点帮扶监测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线上线下紧密融合,线上平台为线下核查帮扶提供方向,线下信息反馈完善线上数据。“两化”模式实现了监测帮扶从人工走访向信息化预警、从集中式摸排向常态化监测、从攻坚式帮扶向开发式帮扶的转变,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从实施成效看,该模式极大减轻基层负担,减少数据处理和行政事务时间,让基层人员有更多精力投入帮扶,显著提高工作质效。在推广价值上,“两化”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线上网络化利用大数据实现监测帮扶智能化,线下网格化明确责任、细化任务,构建高效基层工作网络,为各地完善基层监测帮扶体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此外,该模式也为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提供了创新思路,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基层工作融合。“两化”模式在2024年全国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作为经验推广。
  (二)帮扶产业和项目管理“红黄绿”分级管理模式
  针对产业项目“建而不成、成而不用、用而不好”的情况,广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产业项目风险“红黄绿”分级管理体系,其经验做法在全国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得到认可与推广。
  “红黄绿”分级管理体系主要致力于提升帮扶产业项目质量和效益。该体系依据建设进度、运营状况、收益及市场前景等因素制定分级标准。“红级”项目存在严重风险,如建设滞后、长期闲置、收益差或市场前景黯淡;“黄级”项目有一定风险隐患,建设稍延迟、运营效益一般、市场需求有波动;“绿级”项目运营良好,建设顺利、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广西定期组织对项目全面评估,收集多方面数据进行精准分级,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风险等级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针对“红级”项目成立专门小组,制定整改方案,集中力量攻坚;针对“黄级”项目加强监管,定期跟踪评估,给予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针对“绿级”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扩大规模,组织经验交流。
  截至2024年10月底,广西全区排查出的34个3000万元以上红级项目中,32个成功转黄、1个转绿;58个3000万元以上黄级项目中,56个转绿;3000万元以下项目实现2678个风险降级。[6]“红黄绿”级管理模式有效识别了项目风险,推动风险降级,促进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产业支撑。
  (三)创新以工代赈与乡村工匠的劳务培育模式
  结合重大项目建设,开创“两库一站”的以工代赈模式。“两库”指劳动力资源库和项目资源库,“一站”即劳务服务站。比如广西钦州市依托平陆运河大项目建设,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全面摸底劳动力信息,将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脱贫人口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