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5版
陕西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第十七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

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螃蟹和水稻的品质,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
  (二)守底线接续做好乡村振兴,脱贫成果有效巩固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保持政策强度和帮扶力度不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效果显著。2024年,陕西提前下达中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5.32亿元,重点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 产业帮扶方面,大力培育农业产[1]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9.89万户脱贫户增收。就业帮扶方面,2014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2.32万名脱贫劳动力就业,21.9万人在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地就业,8.2万脱贫劳动力完成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就业培训,脱贫人口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创业帮扶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累计创建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528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万家、家庭农场10万个。同时加大技能传承人、创业带头人、致富领路人培育力度,通过实施“双百双千”培育工程,认定省级乡村工匠名师44名,其中有12人入选国家乡村工匠名师。[2]
  (三)固强补弱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夯实
  一是持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优化调整苹果、猕猴桃等8条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超6480亿元;新增12个国家级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等融合载体,深化部省共建延安苹果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3]积极开展果品宣传推介、水果进景区活动,果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初步构建起链条齐全、业态丰富的全产业链条,陕牌苹果、猕猴桃、特色水果持续走俏市场,为实现陕西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强省目标不断赋能增效。二是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例如,陕北榆林市神木头道河村的集体大棚草莓种植,以及陕南商洛市镇安县渔坪村冷水鱼养殖等,都是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的典型案例。三是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24年,陕西全力改善农业科技装备设施条件,聚力11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新增1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成功培育出含油量66%的油菜种质资源和11个国审小麦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1%。
  (四)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体系。2023年11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五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建设2000个以上示范村的目标任务。同时,陕西对照省委一号文件和《五年行动方案》,依托“两办”印发的粮食安全保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发展4个指导性文件,以20多个省级部门跟进制定的行业落实措施为支撑,构建起“1+4+N”政策框架体系。二是着力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