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6版
陕西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等3部门联合发起“清洁乡村、净美家园”村庄清洁行动,富平等20个县(市、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高质量完成28.7万座户厕改造任务,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自然村分别达44.8%和93.79%。三是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陕西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7%,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98.3%,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79%。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76%,实现基础运转的农村幸福院达到8982家;83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纳入医保定点村卫生室1.7万余家。[4]
  (五)持续推进矛盾纠纷调解和移风易俗,乡村治理效能再提升
  一是建强法治文化阵地。累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5.4万人,全省1318个乡镇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街道)全覆盖。二是强化示范引领。累计创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县16个、示范镇村258个,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分别占91%和67%。三是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紧盯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重点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同时发挥村规民约的激励约束功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延伸。截至目前,47%的村使用积分制、68%的村运用清单制、79%的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农村新婚彩礼、红白宴席标准与两年前相比均有下降,农民群众经济负担和人情负担得到减轻。为了更加科学、精准监测掌握各地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治理进度进展,2024年12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通知,提出在全省建立50个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村级跟踪观察点,此举将进一步推动我省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
  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粮食综合产能有待提升,供需面临“紧平衡”压力
  陕西是粮食紧平衡省份。从全国来看,陕西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从全省来看,粮食总产量高、增长较快的市(区)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陕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彻底改变“紧平衡”的现状压力还很大。原因在于,陕西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陕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平衡。二是耕地质量等级不高。陕西尤其是陕北地区,耕地质量等级远低于全国,突出表现在耕地中的旱地占比较高,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构成一定影响。三是农机装备问题急需破解。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全省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仍比较慢,水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也相对滞后;陕北、陕南地区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关中地区。另外,新机具购置方面,由于一次性投资金额较大、资金回收期长,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购买积极性不高,致使一些关键、薄弱的农业生产环节机械推广普及慢,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二)脱贫地区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农作物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脱贫地区农民群众生计受到影响。2024年陕西10市57县3019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除人员和房屋受损外,农作物也受到严重影响。据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数据显示,陕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5千公顷(9.7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31千公顷(4.96万亩),绝收面积655.47公顷(9832.05亩),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脱贫地区影响尤为明显。二是畜牧业市场低迷,帮扶地区养殖产业发展受到影响。自2023年以来,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肉蛋奶消费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但畜产品价格,除生猪价格反弹外,活羊、肉牛等的价格总体呈下滑趋势,养殖盈利不及预期,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