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造条件使农村成为人才留得住、能发展、可成就的地方,重视培[4]养当地农村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确保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增强农村吸引力。同时,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动员群众参与村庄建设,提高务工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村人口。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各类培训机构和高校与地方需求对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牧民培养计划,提升农牧民技术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农牧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强化农牧民主观能动性。此外,支持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农牧民能够掌握市场所需技能,提升其经济收入。
(三)突出输造并举,增强内生动力
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通过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其权益以及提升农业质量效益,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盘活扶贫资金和衔接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并长期发挥效益。依托青海省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车间及公益性岗位等渠道,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搭建多元化农牧民就业平台,扩大灵活就业及新型就业形态的空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同时,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全面落实粮食直补、社会救助、良种补贴等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切实保护农牧民的基本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对小农户的引领作用。在农牧业产业链中,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及平台型企业应发挥“领头雁”作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同时,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统筹提升农业的节本增效、提质降险能力。
(四)注重建治结合,提升治理水平
为了构建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要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地传统道德资源创新性整合,结合农牧区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教育。深入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综合治理,倡导婚丧嫁娶新风,推动群众崇德向善,促进社会文明水平提升。鼓励农牧民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表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讲好乡村故事,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三农’工作的重心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转向继续推动‘五大振兴’,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重心的历史性转变。”[5]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准确把握服务“三农”的立法方向,落实“精细化”立法要求,遵循“小快灵”“真管用”立法理念,聚焦乡村振兴、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完善、细致、特定且高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步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与普及宣传,确保其能够有效服务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冀梦晅:《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青海乡村振兴》,《青海党的生活》,2024(4):62-68页。
[2]才项多杰:《2023年青海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阿河滩村的典型案例分析》,《新西部》,2024(3):69-73页。
[3]李双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牧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攀登》,2018(4):60-63页。
[4]马海寿、白晓荣、裴军鹏:《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袁家村”小镇为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7-63页。
[5]车峰、高煦洋、原珂:《从“脱贫”到“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演变与时代化转型——基于政策体制视角的分析》,《晋阳学刊》,2025(1):69-75页。
作者简介
更周吉 中共兴海县委党校副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学
更藏吉 中共兴海县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哲学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各类培训机构和高校与地方需求对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牧民培养计划,提升农牧民技术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农牧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强化农牧民主观能动性。此外,支持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农牧民能够掌握市场所需技能,提升其经济收入。
(三)突出输造并举,增强内生动力
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通过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其权益以及提升农业质量效益,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盘活扶贫资金和衔接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并长期发挥效益。依托青海省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车间及公益性岗位等渠道,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搭建多元化农牧民就业平台,扩大灵活就业及新型就业形态的空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同时,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全面落实粮食直补、社会救助、良种补贴等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切实保护农牧民的基本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对小农户的引领作用。在农牧业产业链中,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及平台型企业应发挥“领头雁”作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同时,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统筹提升农业的节本增效、提质降险能力。
(四)注重建治结合,提升治理水平
为了构建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要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地传统道德资源创新性整合,结合农牧区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教育。深入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综合治理,倡导婚丧嫁娶新风,推动群众崇德向善,促进社会文明水平提升。鼓励农牧民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表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讲好乡村故事,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三农’工作的重心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转向继续推动‘五大振兴’,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重心的历史性转变。”[5]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准确把握服务“三农”的立法方向,落实“精细化”立法要求,遵循“小快灵”“真管用”立法理念,聚焦乡村振兴、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完善、细致、特定且高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步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与普及宣传,确保其能够有效服务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冀梦晅:《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青海乡村振兴》,《青海党的生活》,2024(4):62-68页。
[2]才项多杰:《2023年青海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阿河滩村的典型案例分析》,《新西部》,2024(3):69-73页。
[3]李双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牧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攀登》,2018(4):60-63页。
[4]马海寿、白晓荣、裴军鹏:《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袁家村”小镇为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7-63页。
[5]车峰、高煦洋、原珂:《从“脱贫”到“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演变与时代化转型——基于政策体制视角的分析》,《晋阳学刊》,2025(1):69-75页。
作者简介
更周吉 中共兴海县委党校副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学
更藏吉 中共兴海县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