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4版
解码闫家村: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对策
达22000元,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达70%。闫家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金银花,人均面积3.5亩。以2024年农业产量和单价计算,冬小麦、夏玉米两季轮作,水浇地每亩纯收入为1200元左右,旱地每亩纯收入为900元左右;金银花每亩纯收入为3000元左右。如果将土地外租出去,旱地租金为每亩每年300元、水浇地500元,种植西瓜租金可达1000-1200元。外出务工分为县内、省内县外和省外,还有个别家庭有出国务工人员,工资平均情况为县内每月2500元,省内县外4500元,省外6500元,出国10000元以上,有装修、维修、理发、厨艺、家政服务等技能的人员,工资相比较高。对低收入群体来说,可享受系列兜底式帮扶政策,低保一档每人每月448元、二档336元、三档224元;残疾人员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00元,护理补贴每人每月80元(二级)、120元(一级);此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临时救助等。总体来说,闫家村呈现出60岁以上老人在家种地、年轻夫妇在外务工、小孩上学的家庭发展态势,村民收入整体可观,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但当前,群众收入结构仍较单一,存在不稳定因素,增收致富的渠道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作物易受气候、自然灾害以及市场价格的影响,对农民来说,既影响家庭收入,又影响种植积极性。例如2024年的玉米收购价格为每斤0.9元左右,10月底涨到每斤1.1元,相比2023年每斤1.3元的价格降低较多;金银花价格这两年基本在每斤60元左右,相比前些年每斤最高可达130元,价格相差甚远。二是农户家中自有耕地面积较小,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农作物产量和收益有限,同时又考虑租地成本,导致农户陷入想以种地谋发展,却又担心当年收益差而不愿租地的困境。三是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水平较低,多数只能从事低门槛、低报酬的劳务工作,容易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且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领域涉足较少。
  (四)农业设施改善加快,但距离农业现代化还存在很大差距
  闫家村地处渭北旱塬,种庄稼“十种九不收”,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闫家村大力实施农业设施改善项目,灌溉设施不断健全,大部分耕地配备了灌溉水井、渠道和简易喷灌设备等,促进农产品增产提质。持续推进生产道路硬化,助力农业生产工作高效开展。打造金银花产业示范园区1个,种植面积达3700亩。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2个,冷藏仓库2个,采购烘干设备2套。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各类农业机械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投入成本等因素,一方面,闫家村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农机操作困难,且容易造成水分流失,耕地碎片化现象严重(每户平均4.3块,每块平均3.5亩),不利于现代化大型机械、无人机等设备操作,喷灌、滴灌等设备覆盖率低,缺乏现代化仓储设施,因此,农业基础设施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种地以老年人为主,且基本为非规模性种植,现代化农机设备和高标准农田投入成本较大,对于农户来说,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与潜在风险。
  (五)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但长效化治理难度仍不小
  闫家村着力加强村容村貌治理,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扎实推进道路硬化工程,村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积极推进卫生厕所改造,以水冲式厕所为主,普及率达85%。生活垃圾统一回收处理,环卫员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垃圾靠风刮”的现象彻底解决,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村道两侧文化墙上的村规民约、宣传标语、生活写照,刷新了乡村颜值。
  但人居环境整治仍是乡村治理领域比较棘手的难题。一是长效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环卫员作用发挥不明显,队伍管理松散,时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经常是“检查一次,清理一次”,导致既浪费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