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5版
解码闫家村: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对策
不见实效。二是村民居住非常分散,从宅基地分布情况来看,村东西跨度3公里,南北跨度3.5公里,加之铺设污水管网需要投入的建设与维护成本较高,在这样的地理条件和居住格局下,实现污水管网全面覆盖难度极大。三是群众对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仍存有在农村开展此项工作是浪费资源的观点,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时,抵触情绪较为强烈。
  (六)乡村文化丰富多样,但在深度与持续性上仍存在明显不足
  随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丰富多彩的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近年来,闫家村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阵地作用,成立村秦腔、秧歌、篮球等自娱班,时常邀请西电学生、社会团体来村共同组织开展庆祝“五一”劳动节、“庆丰收、迎国庆”等大型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热情高涨。闫家村百姓大舞台,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民间艺人展示才艺,最多时观众达3000人,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邀请西电人文学院专家团队,挖掘闫家村历史文化资源,编撰《闫家村简史》,把群众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变成有据可查、久久可传的文化印记,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和乡村的文化自信。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对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合不足,难以吸引年轻人参与。二是闫家芯子等传统民俗文化面临失传风险,文化传承与发展失衡,调研中发现村里30岁以下年轻人大多不熟悉。三是资金短缺,活动规模受限,且缺乏专业指导老师,难以形成“走出家门”的特色化、品牌化文化活动。四是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电教室等文化设施使用频率低,多数沦为摆设。
  (七)农村教育观念有较大转变,但城乡教育不均衡仍是短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目前,农村学生在城市学校就读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过教育改变文化素质、提升生活水平、彻底“拔穷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家长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每年投入精力和资金远超以前。针对脱贫户家庭,国家实施了“两免一补”“雨露计划”等多项免补奖助优惠政策。此外,村委会和社会爱心人士每年也会为学生予以资助。
  但相比城市教育,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家庭环境因素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特别是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缺乏学习指导,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停留在表面。二是经济社会因素方面,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在资金、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处于劣势。调研中发现,当前农村学生在当地县城中学考上全国知名高校的概率较低。
  (八)乡风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但仍难以摆脱传统观念
  近年来,闫家村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封建迷信等现象。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红白喜事的规模、彩礼标准、丧葬方式等作出规定,倡导群众树立“婚事新办、厚养薄葬、崇尚文明、节俭养德”的文明新风。制定了村规民约,培育群众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携手共建文明幸福闫家。每年评选表彰“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但农村的人情观念、陈规陋习尚存,将举办隆重的红白喜事视为一种展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方式。一些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碍于情面,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不能有效管理。此外,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规划,存在“一阵风”现象。
  (九)村级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但仍存在软弱涣散风险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发展的领导核心。当前,闫家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3名,40岁以下年轻党员占比30%。闫家村党总支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